这几年国产汽车的发展迅速,跑出来了一批造车新势力,可有这样一家企业:它没有比亚迪那样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没有造车新势力们的高调造势,却在悄无声息中暴赚了4800个亿。

这家企业就是奇瑞汽车——一个从芜湖小城里走出来的汽车品牌,去年光是出口的车就达到了114万辆,那它究竟是怎样做到“闷声发大财”的呢?
故事要从1997年说起,我们的汽车产业才刚刚起步,整个汽车市场几乎完全被外资品牌垄断,路上跑的都是桑塔纳、捷达这些外国车。
当时还在一汽大众工作的尹同跃对此深有体会,一直和汽车打交道的他就有一个理想,打算自己去造台中国车。

别人知道他的想法都觉得是异想天开,汽车那是绝对的高端产业,不跟外国车企合作怎么可能竞争得过他们?
可尹同跃的性子是说干就干,干脆从一汽大众辞职,凭借着在汽车行业积累下的人脉,很快就招集到了一群同样怀揣汽车梦想的工程师。
就这样,在安徽芜湖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简陋厂房里,奇瑞汽车正式成立,创始人尹同跃带领团队开始了国产汽车品牌的艰难发展。

奇瑞汽车创业初期面对的困难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没有技术、没有资金,甚至连像样的生产线都没有。
直到2001年,奇瑞推出了他们的首款轿车“风云”,汽车刚上市时创始人尹同跃是觉也睡不好,毕竟他们是全压在“风云”身上了,不成功则成仁。
所幸的是这款轿车一炮而红,由于它的售价仅是8万元,比起当时市场上其它车型性价比拉满,当年就卖出了2.8万辆,让整个汽车行业都知道了奇瑞这家车企。

更为难得的是,虽然风云在国内是很成功,但管理层清醒地认识到,仅靠国内市场很难实现长远发展,毕竟这时国内市场还没成长起来,即便选择走性价比路线空间也不大。
所以奇瑞高层一直在试图开拓海外市场,这个想法在当时是相当惊人的,彼时还没有哪家国产车是能出口的,那都是外国车的地盘。
在2003年,奇瑞公司和一个国外经销商达成合作,第一批奇瑞汽车成功出口到了叙利亚,首批1000台销售一空,当地人对这个陌生品牌很青睐。

看到了出口的可行性后,自此奇瑞汽车坚持开发海外市场,而这个看似超前的决策,后来被证明是奇瑞最成功的战略选择之一。
不过这条出海之路并不好走,虽说开了个好头,可奇瑞毕竟刚成立才几年,产品质量自然很难去和老牌车企比,加上又是个国产品牌,在国际上认知度低,在很多国家一年都卖不出几台车。
如果换做别的品牌早就放弃了,可面对这些挑战奇瑞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一条最艰难但也最扎实的道路:本地化深耕。

他们选择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根据本地市场的特殊需求来对产品进行改良,而为了强化品牌印象,又在当地建设了生产基地,这种长期的经营理念,最终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像是在俄罗斯市场,之前第一批出口的车辆因为无法适应严寒气候而频频出现故障,导致奇瑞在当地口碑不好,一年销量就几百辆。
可奇瑞没有放弃,针对这个用户痛点进行大量改进,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成功在俄罗斯扎下了根,到如今它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10%,成为这最受欢迎的中国汽车品牌。

而在巴西,由于当地很多道路状况不是很好,奇瑞汽车的底盘系统表现不佳,销量一直起不来,奇瑞则针对当地路况优化了底盘。
现在,巴西当地的SUV销量榜中瑞虎系列长期位居前列,甚至由此在整个南美市场闯了出来。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奇瑞已经连续21年拿下国产品牌汽车出口第一了,光是在去年他的海外销量就达到惊人的114万辆。

更令人惊叹的是,奇瑞在海外市场实现了高溢价销售,同样的车型在俄罗斯售价要比国内高出20%,在中东地区甚至能达到50%的溢价。
即便是国产车企领头羊的比亚迪也是自愧不如,比亚迪去年的出口量连奇瑞的一半都不到,让比亚迪老总都表示出海这方面得向奇瑞学习。
不同于大众对于奇瑞低端车的印象,从创立之初起,奇瑞就坚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例如他自主研发的ACTECO系列发动机,就是一款一流的发动机,而在变速箱领域更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奇瑞也没有落后于时代,虽说他在这方面起步不算早,但发展速度令人瞩目,新能源汽车销量早就超过了五十万辆。
而海外市场和自主研发两手抓的奇瑞,业绩自然是突飞猛进,23年集团营收就达到了4800亿元,而且利润率也是行业领先。
今天的奇瑞,已经从一个地方性汽车企业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汽车集团,它的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10多个生产基地和5大研发中心。

从芜湖的一家小工厂,成长到了如今的中国汽车出口领军企业,奇瑞用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纵观发展历程,它最擅长的就是在看似不利的环境中实现逆袭。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奇瑞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坚持自己的发展节奏,最终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它就是我们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最好范例,证明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在高端制造领域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