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只知道慈溪,却对叶赫那拉氏缺少了解?

知识就是你最大的底气 2024-11-10 16:04:06

很多时候,提起慈禧太后,大家都知道,但是关于慈溪的本名叶赫那拉氏,很少提及,慈禧原名兰儿,是中国历史上持政时间最久的女性,既有着推动近代化进程的改革举措,又背负着导致国家沉沦的千古骂名,从一个普通的官宦人家之女,到成为权倾朝野的皇太后,她的一生堪称“传奇”。

慈禧生于1835年,父亲惠征只是一个八九品的小官,她自幼聪明伶俐,却因家中并不富裕且不受宠爱,生活颇为艰辛。慈禧自幼好学,16岁时便已经五经成诵、史书遍览、通满汉双语,这为日后她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7岁时通过选秀入宫,被赐号“懿贵人”。

1856年慈禧生下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母凭子贵她先是被晋升为懿妃,不久又升为懿贵妃,备受恩宠,然而好景不长,1861年咸丰帝驾崩,同治帝继位年仅26岁的慈禧开始了她长达半个世纪的执政生涯。

咸丰帝临终前,立年仅6岁的皇长子载淳为太子,同时任命顾命八大臣辅佐小皇帝,这八大臣不仅要辅佐小皇帝,还要约束两位皇太后——慈禧和慈安,慈禧与慈安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罢黜了顾命八大臣,开始了“两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晚清政治新格局。

年轻的慈禧对权力上瘾,即使在同治皇帝成年后,她依旧在幕后操纵国家的政权。同治帝在位不到三年便因天花去世,没有留下子嗣,慈禧选择了自己的亲侄子光绪继位,继续垂帘听政,光绪的成长出乎她的意料,甚至向她发起了挑战,于是发生了戊戌政变,毫无疑问政变的赢家依旧是慈禧,她继续牢牢把控着国家的政治权利。

慈禧执政期间领导了两次重要的改革: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洋务运动是物质层面上的变革,她重用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官僚,积极支持洋务派推行改革,减弱了顽固派所造成的极大阻力,为洋务运动得以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工业、海防和军事的发展。

清末新政则是体制层面上的变革,1901年慈禧宣布实行“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大力改革。她下令停止武科考试,裁汰旧军,编练新军,并设立练兵处。同时她首次提出君主立宪,计划逐步推进民主宪政,然而由于改革步子迈得太大,加上国内外势力的逼迫,慈禧在推出君主立宪制的时间表后不久便去世,这一改革未能完全实现。

1898年她虽然扼杀了戊戌变法,但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1901年她下令各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这一系列措施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础。

在慈禧默许之下,全国开办女子学校,教授新学,并逐渐风行于开埠较早的上海、广州等沿海城镇,她还下令废除在中国延续了近600年的缠足陋习,开解放妇女之先河,并废除了满汉不能通婚的旧政令,为中国妇女的解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慈禧的执政生涯并非全然光彩夺目,她的奢靡生活和政治决策也饱受争议,她喜好权力,喜好奢华,晚清时期,她的食古不化、专断独裁已经使大清王朝在她手中摇摇欲坠,她签订了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一方面慈禧对甲午战败应负主要责任,修颐和园影响了海军的建设,战争中和战不定,后一味妥协投降,另一方面,她搞戊戌政变,扼杀了维新运动,断送了振兴国家的前途。利用义和团对外宣战,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几乎亡国,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去世时年73岁。她的一生在政治上无疑是成功的,三次政变,全部获胜,无一败绩。然而,她的去世也标志着晚清政治格局的终结,慈禧晚年患有痢疾,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对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来说,对身体的损害是巨大的。她去世后,清王室在其葬礼和陵寝安排上规格之高,甚至超越皇后,慈禧的谥号达22字之多,为中国历代之后之最。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