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蔚然成风|为何需要女性视角?因为“人=男性”公式从未远离
我一直以为女性主义理想与实践是一条河的两岸,做实践的要向着理论的方向走。直至我发现,好像并不存在这样必然“向着”的导向。
而这种感受,在今年尤为明显。原因很简单,我突然有了“小而美”的心态。换而言之,有一部分人怀着“男女平权”的性别愿景,努力实践,这固然很好,却不见得每个人都要如此。
我们应该允许一部分,就是不那么高级,就是遵从她们所认知的理念行动,即使会被批判成“合谋”、“顺从者”,那又怎样呢?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感同身受”这件事真的还挺难的,我们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间接影响他人,正向还是负向,就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了。
带着这样开放的心态,我变得更平和了。与其去关照宏大叙事而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不如在男女不平等的现状下,寻找些许喘息空间,调整小气候,让自己过得更好。
而这,恰恰是我在播客「蔚然成风」中所表达的核心:不要让自己从这个框架奔到另一个框架里,你只需要在自己感觉安全的环境里尽情尝试,找到令自己舒服的方式生存下来,再不断迭代,就已经足够。
就这样的期待,女性视角,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工具,还挺好用的。
01 为何需要女性视角?因为“人=男性”公式从未远离在我一开始的内容大纲里,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议题,但我录音后发现,不到22分钟。这令我非常挫败,我感觉做播客没有我想象中简单,一度搁置。
录音文件显示
一开始的内容大纲
随后,我做了更细化的内容,我不再试图面面俱到,而是就一个小切点,我为什么要做女性议题,以及我的心路历程是什么样子?于是,有了这期播客。
蔚然成风·播客内容大纲(部分)
我在做“她知蔚语”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在禁锢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陷在女性主义思考里?我们除了女性角色之外,不是还有其他可以链接更多资源和平台的角色吗?
可我离开了这一语境,我还是回来了。不是开头所言的公益项目的延续,而是我内心的声音,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永远没办法躲避女性这个性别身份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无论是生理上的(你可以不生育,还能不来月经?),还是心里上的(无论是再怎么试图忽视性别身份,只当自己是个人,耐不住别人的刻板印象)。
我想,与其被动接招,不如主动出击。于是,2023有了两期内容,这两期内容想表达的东西,更多的是误区与认知上的厘清。
这样的思绪片段,其实并不利于传播。可,却是我最想做的。这让我把主意打到了播客上,陪伴性媒介,或许比短视频感官刺激来得有效。
无奈,总有遇冷时刻。而今再看自己的思考,才恍然,“第二性”的判断真是历久弥新:
“花木兰”(像男人一样生活,即所谓的独立女性人设)、“李清照”(虽进入公共视野,却也未能避免三嫁惹人非议的困境)两个女性样本,再一次提醒,要想和男人一样战斗,女性要跨越的,不仅仅是机会均等的环境因素,还有长期不被关注、被引诱的心里关卡——获得主体性,而非顺从、成为他者。
02 为什么是主体性意识?因为这是女性可以抓住的最好反抗武器回归历史的逻辑,我国古代上能进入男人世界的女性屈指可数,花木兰与李清照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前者军户、必须有人从军(家中无人能去),后者得益于宋代文风大盛且家境优渥、父母重视。
可见,她们是被动地进入了“与男性一同战斗”的语境中。在男权天然优越的环境下,她们依然脱颖而出,固然是有天赋,但更多的是努力,及努力背后的主体性意识熠熠生辉。
李清照后期的词,“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历经国破、家亡、夫死、颠沛之苦后的感慨。这时的她,曾经所确信的一切都已经不复存在。
唯一能够证明的,就是她的主体性意识:她仍然还是她,是受过教育、得到过温养,可以握住笔挥洒思绪的她;她已不再是她,没有了“误入藕花深处”的纯粹,没有了可以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家人,乃至于国土。
可她仍然拥有武器,那些凝聚成她主体性意识的阅历和教养还在。从这个意义上,相比于国破家不在、守不住的家资,更宝贵的是,她不只是一个孤女,更是一个词人,一个不局限于家庭内部供养的主体。
这种主体性的意识,能保证一个女性无论身处何种处境,依然有力量与之周旋。这也是我为何会关注女性议题的关键原因。
事实上,在我做“她知蔚语”时,就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不否认女院的影响,我觉得做女性议题在申报项目时可以明显区别于其他学校。但从我个人的旨归来看,便是主体的欲念。
在我身上,并没有发生特别“重男轻女”的事情,虽然我依旧能感受到祖父母辈对男丁的重视,但这份重视并不会导向苛待,只是下意识的认知罢了。
而这种文化惯习的感知,才是我真正有做女性议题的欲望。我有一种强烈的恐惧和慌张,这种慌张来自于被环境同化的恐惧。我希望自己能够一直保持自身的主体性意识,但我没有自信自己能够抵抗,于是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在女性主义的探讨中提醒自己。
我发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薄弱,是被刻意养成的。一如脱口秀张慧说自己是一个强势的女人,而被视为一种不合时宜一样。因为弱且柔软的女性气质,像是只能属于女性,而强势的男性气质,不应该出现。
正因如此,普信男才被惯了出来,因为女性要天然学会让道,所以他们才会觉得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即使全世界我排最后,也依旧有女性为我断后。
所幸,这个时代给予了一些可能性:受教育权,让大山的孩子可以离开被规训的环境;自由表达的权利,让脱口秀替代那些唠叨呻吟,将女性处境描述了出来……
这样当然很好,可终归难以在短时间内覆盖每一个女性。唯有主动争取改变的意识,获得自己的主体性,再度审视生活的所谓“常识”,才能拥有相对自由而开阔的人生。
03总结:你先是一个人,再有性别特征人是复杂多面的。可女性,似乎天然带着一层枷锁,且这层枷锁,无处不在。
我不喜欢“宿命”、“定数”这样的词语描述,因为它总给我一种人的主观能动性已然被抹杀的状态。可我们很清楚,不是的,我们先是一个人,再有所谓的性别特征一说。
这样的思考,可以破除生活80%的偏见、质疑与挑逗。像对待一个人来对待女性,所以她是独立的个体。她选择成为谁的妻子、谁的母亲,并不妨碍于她是她自己。
可这种意识,在年长的女性长辈群体中是非常少见的。正因为少见,所以默认婚姻成为了必选项,因为这是女性注定的生命轨迹。
可“什么是注定的?”“常识的产生与基石,在不确定的当下,依旧存在吗?”,“是,我拥有生育功能,但我不是生育机器,我有自己的思考和决定,你凭借什么替我自己做决定呢?”
当这样一个又一个问题抛出来,性别特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生而为人,并不会因为我是女性,而失去对尊重、理解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
一如性别议题
不见得是很多问题的核心
用多个视角去观测就能发现
简单化问题是最偷懒、也最难以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是这篇文章会在此刻出现的触动
女权问题的核心,真的是性别问题吗?
离开性别视野,只是把人当人
问题本质或许更明显
一如电影《我本是高山》把观众当傻子,我觉得有些言之凿凿的人,也在用驯化“奴隶”的方式做“焚书坑儒”之事。想很多,有时候很困扰;但什么都不想,在风浪来临时,更容易被吞噬。更害怕的,则是想当然。
某种意义上,自我独立,是主体性意识的阶段性成果。显然,要获得这样的成果,首先是明白独立的重要性,下一步才是走出去、从劳动获得经济独立起步,而后不断修炼,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未必是违背主流期待,但一定得符合自己期待。过符合自己期待的生活,这才是女性主义在倡导的事。愿你也在路上,自主而欢喜,共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化橙Cena”(ID:xuannuan-weiguang),作者:化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