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竹芒
智谷趋势 | ID:zgtrend
千呼万唤始出来!今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成绩单终于出炉。
上半年,内蒙古以6.2%的增速领跑,重庆和西藏以6.1%并列第二。一些不寻常的信号,已经溢出。
经济第一大省,有点难。广东虽然还是经济第一大省,却只有3.9%的增速,老二江苏则势头十足,同比增长了5.8%,粤苏差距来到最小时刻。“江苏似乎要超广东了”的声音再起。
外贸龙头,失速了。上海丢了外贸老大的位置,外贸增速只有0.6%;“沪深”缠斗数十年,深圳凭借31.7%的增速一骑绝尘,终于抢下“外贸第一城”的皇冠。
第一省会,掉队了。广州不敌重庆,万亿城市第4的位子,居然被抢走了。广州的失速,只因跟重庆差了一个赛力斯。
但脸色最难看的,恐怕还得数户籍人口第一大省、煤炭第一大省——河南、山西,双双成为上半年全国唯二的两个增量为负的省份。
经济波动、增长起伏背后,中国经济风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影响经济起伏的一大变量,是汽车产业的兴衰。
比如重庆与广州的换位,郑州与长沙的换位,都与汽车产业有关。
今年上半年,广州的GDP总量达到14297.66亿元,同比增长2.5%,增量仅为166.97亿元,表现疲软。
而重庆总量达到15138.24亿元,已经高出广州840.58亿元,相当于一个四线城市的体量。增速同比增长6.1%,在万亿之城中,总量和增速均排名第4。
广州的增速,主要是汽车产业带崩的。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唯一负增长的,正是汽车制造业,同比下降了16.4%。
事实上,过去四年,广州一直稳居汽车产量全国第一。但有个明显的软肋: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太低。2023年,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比例约20%,而全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达到了31.6%。接下来,需要奋起直追了。
成功超车的重庆,也是靠着汽车,更准确来说靠的是赛力斯。
今年上半年,重庆的汽车产业增长了30.3%。《重庆日报》迫不及待地发出“三个第一!”的捷报:
汽车产量位列全国城市第一。1—6月,重庆汽车产量121.4万辆,重回全国“汽车第一城”。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位列全国汽车产量前十省市第一。1—6月,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39.1万辆、同比增长1.5倍,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0.1%)。
“重庆造”汽车的代表赛力斯问界M9销量稳居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第一。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拉动重庆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3%,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达59.7%。
“赛力斯爆发增长支撑汽车产业持续加速”、“我市汽车产业增长核心仍在于赛力斯”等表述,赫然写进了上半年工业生产数据解读文件。
汽车产业带来的城市大洗牌,影响的还有郑州和长沙。
大家还在关注富士康会不会让郑州经济“地动山摇”,郑州经济却走出了独立行情:上半年,郑州GDP达到7252.4亿元,同比增长5.3%,晋级“中部第二城”。
而“老对手”长沙则只有7170.21亿元的总量、4.5%的增速,被郑州赶超。
这也是近15年来,首次连续两个季度长沙GDP被郑州追上。
图源:大河网
赶超的最强马力也是汽车产业,上半年郑州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增长30.4%,其中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
郑州比亚迪基地,上半年产销量是去年同期的10倍!上汽郑州基地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4.8%、15.1%;宇通客车产、销量分别增长34.9%、35.8%。
不过郑州这波汽车腾飞,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河南全省是独一份;相比之下的长沙,则还需要带动着株洲、湘潭两兄弟一起发展,比亚迪、北汽、吉利分布于三市。
影响城市排位的第二个关键力量,是外贸。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上半年外贸其实是最强劲的。
不过,同样是外贸,上海却萎靡不振,深圳则意气风发,泉州洋洋得意,西藏、广西也跟着扬眉吐气。
拿深圳和上海来说,“沪深”纠缠数十年,上海已经力压深圳多年了。然而风水轮流转,今年上半年,深圳不论是GDP增速还是经济增量,都在上海之上。
背后关键因素之一,正是外贸。
今年上半年,深圳凭借31.7%的进出口总额增速一骑绝尘,超过上海,成为新晋外贸第一城。而在外贸龙头老大位置连续坐了9年的上海,增速却只有0.6%。
图源:城市进化论
判若云泥的表现背后,实际是天时地利对深圳的眷顾。
论天时,一方面,当前世界正处于科技竞争加码阶段,围绕AI等新一代技术的研发创新,推动着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另一方面,从今年1季度开始,美国已进入弱补库阶段,其中机电设备、电子元件(如集成电路)、纺织服装等产品都容易在此轮周期中吃到“红利”。
而电子信息,正是深圳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球每7台智能手机中就有1台是“深圳制造”,通信基站产量更是占到了全球1/2。
于是,深圳的传统优势——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强势回归:
手机、电脑、家用电器的“老三样”出口额为1422.9亿元、增长20%;
电子元件出口额为1133.6亿元,增长31%;
紧挨着深圳的惠州、东莞,也跟着一起沾光:
惠州,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852.4亿元,规模达到历史同期最高点——此前的最高点还要追溯到10年前,也就是2014年上半年的1713亿元。
东莞,也一扫去年的颓势,上半年外贸进出口6375.1亿元,同比增长3.4%。
三地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上形成的联动之势,成为广东外贸一抹亮色。一旁的佛山,却备受地产链条拖累,只能满眼艳羡。
论地利,外贸龙头易主的背后实际是各个地理坐标在国际风云搅动下“轮流坐庄”。
“掌柜不姓钱pro”有个说法很生动:
当最大的生意伙伴是北美时,产业则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此时长三角就是全国经济中心;
当最大的生意伙伴是东盟时,产业则集中分布于珠三角,以及广西、云南等地;此时珠三角大概率就是全国经济中心;
生意,随着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走。
当下,东盟在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个位置上坐了4年,今年这一地位还更牢固了。
而东盟,正是珠三角外贸的新增长点。拿深圳来说,今年前两个月,东盟首次取代中国香港成为深圳第一大外贸伙伴。
相比之下,上海对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市场降幅达到13.6%、3%、12.1%。
能源,是左右经济大洗牌的第三股关键力量。
山西和内蒙古,这两个能源大省实力诠释了“同根不同命”:
论GDP增速,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同比增长6.2%,领跑全国;山西则以1.9%的速度,位列倒数第三,仅好于黑龙江与青海。
论经济增量,内蒙古上半年增长711.6亿元,山西却是全国唯二的增量为负的省份,比去年还少了501.71亿元。(GDP名义增长率-4.29%)
凭着这股劲,今年上半年,内蒙古整体超过了山西,成为全国第20名。
为什么同样是能源大省,两省却渐行渐远?答案都在一块煤上。
2023年,内蒙古原煤产量突破12亿吨大关,位居全国第二,紧挨着山西。有的年份,内蒙古甚至还压过了山西,成了产煤第一大省。
然而,重资源城市都难以逃脱一个魔咒:成也斯,败也斯。就像作家理查德·马丁所说:“我们和煤炭之间是一场魔鬼交易,交易的代价正如约而至。”
美国的比兹堡如此、德国的鲁尔区如此,国内的鹤岗、大庆、玉门亦如此。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内蒙古比山西有着更急迫的行动,启动投资和产业转型。
内蒙古在砸钱建设上,可谓大开大合,连续3年固定投资都实现了高基数上的高增长:
2022年同比增长17.6%
2023年同比增长19.8%
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2%
增速均保持在全国前两位!这也让投资,成为拉动内蒙古经济最强势的一驾马车。
这些投进去的钱实际都是内蒙古对于未来产业的押注,去年内蒙古第二产业投资增长了33.1%,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了46.4%,远高于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
拿“第一煤城”鄂尔多斯来说。这座城市一度被媒体称为无人居住的“鬼城”,如今却在吸引人口流入。
在全国总人口两连降的情况下,2023年末,鄂尔多斯市人口规模同比增加了1.96万人。
背后,正是产业新布局带来的吸力。一手抓新能源开发,一手抓装备制造,上游拓展装备制造业,下游延伸发展绿氢绿氨等绿色化工,今年上半年鄂尔多斯居然实现了:
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长166.2%
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61.7%
新能源发电量增长67.2%
真正的从“羊煤土气”到“扬眉吐气”。
而山西,依旧困在能源转型中。
今年上半年,山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制造业均陷入负增长。拖累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仍是煤炭、钢铁等行业的不景气。
山西的涅槃重生,还要多久?
经济学家滕泰说:“当很多人还在用罗盘来探索航线的时候,有人已经用卫星导航找到了新的发展路线。”
数据变化的背后,是产业新的趋势动向,也是国际局势变幻莫测下,新的风口蝶变。
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短短半年的经济起伏,只不过一朵微小的浪花,更重要的是从中看清趋势,谋求未来的机遇。
近日举行的三中全会上,“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被明确提出。
什么是未来产业?
即那些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方向。
更进一步的地,文件还明确指出了,哪些是未来产业的创新标志性产品,共有10个:
人形机器人
量子计算机
新型显示
脑机接口
6G网络设备
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
第三代互联网
高端文旅装备
先进高效航空装备
深部资源勘探开发装备
未来已来,还守在原地的人,必须做出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