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事关印巴交火一事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再加上印巴双方均采取反制措施,一时之间,南亚这个“火药桶”随时面临被点燃的情况。
但是在君明看来,印度不会替美国人打代理人战争。
莫迪还没有老糊涂到这种地步。
换句话说,莫迪无意在这个时候和中国彻底翻脸。
别看此前印度对华钢铁加征关税,但是中印在边境问题上,紧张局势刚刚得到缓和,印度不会蠢到在这个时候得罪中国。
这就要从印巴最底层博弈开始说起。
1947年,英国撤离印度的时候,克什米尔地区的伊斯兰教徒占据该地区总人口的77%。
按道理来说,这些伊斯兰教徒应该加入巴基斯坦,而当地土邦王公是印度教徒,最终选择加入印度。
作为交换,印度承诺当地保留高度自治。
印度将这一条款写入印度法律的370条款之中,明确克什米尔邦享有特殊的高度自治地位。
此后克什米尔邦在印度成为唯一拥有自己立法权的邦。
除了在教育和经济上不受印度管辖,就连国防和外交上也拥有独立权。
在此之后的70年中,双方一直按照370条款行事。
结果在莫迪上台之后,情况发生了改变。
因为莫迪是全球最大的“民粹头子”,最擅长的就是对民族矛盾推波助澜。
在这一点上,莫迪的能力绝对在特朗普之上。
【莫迪擅长推波助澜,才导致印巴失控】
在莫迪掌管印度之后,印度教徒和伊斯兰之间频繁爆发冲突,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
因为莫迪发现了一个秘密。
以往的印度各届政府,虽然会偏向于印度教,但是好歹算是合法政府,必须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公平。
至少在面子上要说得过去。
而莫迪认为印度教徒占据印度总人口的80%左右,是占据数量优势的。
既然如此,印度就不需要伊斯兰教徒手中的选票。
只要印度教徒认可莫迪,莫迪自然可以在大选中获胜。
于是莫迪就开始全面、光明正大、公开偏向印度教。
比如说在2002年,印度的古吉拉特邦发生冲突,爆发大规模印度教徒和伊斯兰之间的冲突。
冲突很快就失控了,一个月有300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原本这在印度算不上新鲜事,但是当时莫迪刚刚担任古吉拉特邦的人首席部长不到半年。
按照正常逻辑,印度政府必须出面调停。
而莫迪偏不,莫迪选择放任不管。
这样一来,人数本就处于劣势的伊斯兰教徒吃了大亏。
这场冲突也变为了单方面的大屠杀。
而印度警察对此也选择放任不管,于是印度教徒更加变本加厉,直接选择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这可是让全球都开了眼,因为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可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但是莫迪就这么干了。
此举也让莫迪成为印度教徒心中的英雄。
这也让莫迪在2014年,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为印度总理。
从此之后,莫迪对于印度教徒那是大开绿灯,只要涉及印度教徒的事,完全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只要印度教徒的地盘,其他的都不要了。
譬如在2019年,为了连任,莫迪政府公开推出公民身份修正案,允许在印度居住超过六年的从孟加拉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非法进入印度的少数族群,成为印度的合法公民。
但是明确规定伊斯兰教徒被排除在外。
好家伙,这不就是公开歧视伊斯兰吗?
而莫迪为了自己可以连任,根本不在乎伊斯兰的感受。
这也成为莫迪煽动“民粹”的主要手段。
根据印度法律370条款,由于克什米尔地区属于高度自治,伊斯兰占据多数。
只占据该地区人口总数23%的印度教徒就不乐意了。
但是他们等来了莫迪。
莫迪认为印度法律370条款阻碍国家统一,助长了当地的分离主义。
于是就在2019年废除了370条款,取消了克什米尔邦的自治地位。
随后还派出军队接管克什米尔邦。
切断该地区的网络和通讯,谁不服就逮捕谁。
此举再度让莫迪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支持率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随后莫迪将克什米尔地区的伊斯兰教徒的身份证,全部标注了“永久居民”,意思就是说他们不是印度公民,没有投票权。
但是还需要接受印度的管辖。
【克什米尔伊斯兰教徒,接受印度管辖】
这不就是典型的既要还要吗?
莫迪还将该地区设立为军管区,谁敢反抗,不需要审判,可以就地处决。
这样一来,克什米尔邦就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在2023年,有超过150名抗议者被印度军队处决。
当地经济直接崩溃,失业率达到30%以上。
可是该地区的伊斯兰教徒占据多数,自然对莫迪的一系列操作很不满意。
既然如此,明面上斗不过莫迪,只能选择背地里搞对抗。
这就导致克什米尔邦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之中,印度和巴基斯坦对该地区的治理均谈不上有多么好。
都是半斤八两,谁也不用笑话谁。
但是该地区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恐怖组织”,仅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就发生了327起“恐怖袭击”事件。
也就是说,在克什米尔邦发生“恐袭”,已经是家常便饭。
而莫迪的态度依旧很强硬,你们不服,就打到服为止,伊斯兰教徒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同时莫迪在2022年,全力推动移民政策,以优惠的条件蛊惑印度教徒到克什米尔邦定居。
近年来,大约有8万多名印度教徒定居在克什米尔邦。
而印度教徒人数在该地区增加之后,双方自然会再度爆发冲突。
原本此前发生的枪击事件,在克什米尔邦不过是家常便饭,但是此次受到袭击的是印度军警,而且还故意针对印度教徒。
这在莫迪看来,伊斯兰教徒是公然挑衅自己。
于是也顾不得印度和沙特接下来的谈判,直接乘坐专机连夜从沙特返回印度。
更何况莫迪此前刚和万斯会面,吹牛说印度治安极好。
结果就出现了印度军警和印度教遭到袭击事件。
莫迪自然会很生气,印度教徒可是自己可以连任的基本盘,容不得一丁点闪失。
于是莫迪就随便找了一个理由,声称是所谓的武装组织干的。
背后还有巴基斯坦的支持。
而且面对巴基斯坦极力否认,莫迪就差直接回怼,少废话,我说是你干的就是你干的。
随后印度就开始反制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也迅速发起反制。
从近年来克什米尔冲突事件来看,此次的枪击事件算不上大新闻。
毕竟,在克什米尔出现冲突,不过是家常便饭而已。
双方互放狠话之后,最终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是印巴并不会因此真的擦枪走火,双方都无意开火,莫迪更不愿意替美国人打代理人战争。
也无意和中国彻底翻脸。
别看印度掐断了“水源”,但是这件事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
因为印度河虽然叫印度河,但发源地并不在印度,而是在中国。
我国境内称之为狮泉河,主要流域并不在印度,而是在巴基斯坦。
准确来说,印度河应该成为印度河系,由若干条支流组成,最终汇聚成印度河罢了。
许多给干流补水的支流,并不在印度境内。
这样一来,印度想个印度河干流断水,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印度官方的表态也不是断水,而是冻结IWT。
什么是IWT?
就是印巴在1960年签署的《内河水条约》,简称IWT。
印度获得三条东部支流,分别是拉维河、贝斯河、萨特莱杰河的水资源使用权。
巴基斯坦获得了三条西部支流,分别是印度河前段、杰赫勒姆河、奇纳布河的水资源使用权。
恰好这三条河流的上游都要经过印度控制区。
而印度冻结IWT之后,就能实现对巴基斯坦断水吗?
当然不能。
如果印度要断水,就需要修建水坝,修建水坝之后,水资源流向何处?
印度虽然在六条河流上修建了水坝,但是这些水坝都是径流式水电项目,无法阻拦水流方向,蓄水能力十分有限。
进入五月份之后,天气转暖,积雪融化。
几百亿立方米的水流下来,印度根本做不到说断就断。
一旦断水,印度的水坝就会直接被冲垮。
因为IWT明确规定,双方不能在争议区域修建具有蓄水能力的大坝。
同时克什米尔高原平均海拔达到4000米以上,在这里修建水坝,难度极大、成本极高。
【要在克什米尔高原建大坝,难度极大】
我国在青藏高原修建水坝都极为困难,更别提基建能力聊胜于无的印度。
就算印度想要修建大坝,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起码要等十年。
就算印度真的修建大坝,巴基斯坦安全可以在枯水期将其炸毁,印度人就需要重新修建。
而修建的速度,必定没有炸毁的速度快。
综上所述,印度的真正意图并不是断水,而是放水。
IWT中有分享水文数据和水坝使用情况的通报机制,冻结IWT之后,印度就不会向巴基斯坦继续分享数据。
如今已经出现巴基斯坦最担心的事,那就是印度不打招呼,直接放水。
导致杰赫勒姆河下游的巴基斯坦地盘,多地出现水位上涨的情况。
这会导致巴基斯坦陷入一片汪洋之中。
印度不是没有这么干过,在2022年,巴基斯坦遭遇大洪水。
经济损失达到300亿美元,占据该国GDP 十分之一左右。
如今距离大洪水不到三年的时间,巴基斯坦自然担心印度会肆无忌惮放水。
也就是说,冻结IWT和放水才是印度对付巴基斯坦的大招。
只不过放水归放水,并不代表印巴准备交火。
就拿印度来说,2019年,印巴边境爆发冲突之后,由于临近印度大选,莫迪不可能认怂。
于是印度派出战机空袭克什米尔地区的巴基斯坦地盘。
这也是48年来,印度战机首次越过停火线展开空袭。
最终印度战机被巴基斯坦击落,飞行员阿比南丹被俘。
莫迪见状拒绝承认印度吃了亏,于是声称在阿比南丹被俘前,击落了巴方一架F-16战机。
虽然这则消息属于假消息,但是印度人的情绪直接被拉满,人人都开始模仿阿比南丹,就连他的胡子也成为印度人模仿的对象。
这波宣传让印度人民党大获人心,当年大选人民党拿下303个席位,首次实现席位单独过半,可以称之为大获全胜。
有这样的先例,外界自然担心莫迪会再度搞事情。
但是印度今年没有大选,也没有重要的地方选举会举行。
就算让局势升级,莫迪政府能得到的好处十分有限。
更别提此举还会得罪中国,让我国误认为印度要充当美国在南亚点燃“火药桶”的“白手套”。
至于巴基斯坦,从美国自2022年加息以来,巴基斯坦的经济状况并不好。
2023年GDP增长为0,2024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布。
但是外界认为不会超过2%。
这其实与巴基斯坦自身原因有很大的关系。
一是巴基斯坦陷入电力危机。
该国电网老旧,政府缺乏资金进行维护和更新。
停电越来越频繁。
【巴基斯坦电力不足,无意挑起冲突】
2023年年初,巴基斯坦就出现前所未有的全国性大停电,波及了2.2亿人口。
拉合尔、卡拉奇、伊斯兰堡等大城市,均出现丧失电力供应的能力。
2024年,巴基斯坦虽然没有出现大规模停电的情况,但是各种大规模区域性停电的情况,每个月平均有30次左右。
为了节省电力,巴基斯坦政府呼吁,希望所有商店可以在晚上八点前关门。
二是外汇危机。
美国加息之后,外资逃离巴基斯坦,一度让巴基斯坦外汇储备暴跌至100亿美元以下。
外汇不足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说巴基斯坦工农业实力并不强大,不具备生产所有商品的能力。
这就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
可是外汇不足,进口商品价格飙升,巴基斯坦的通胀就会随之提升。
2024年,巴基斯坦通胀达到22%以上。
直到近期才有所降低。
为了节省外汇,巴基斯坦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钱,此举导致巴基斯坦外债总额达到1304亿美元。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巴基斯坦年财政收入。
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会白借,会提出一系列的要求。
比如说巴基斯坦需要提高能源价格。
这对于电力本来就严重不足的巴基斯坦而言,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可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不会顾及这么多,不提高价格,就不会借钱给巴基斯坦。
在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自然不会选择让印巴局势进一步升级。
平时搞一些小规模冲突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一旦出现大规模交火的情况,巴基斯坦很担心自己收不了场。
这一点,印巴似乎很有默契,近年来多次冲突,表面上看似随时会失控,实际上印巴会选择点到为止。
如果说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印巴均属于拥核国家。
这就注定谁也不会把对方逼到绝路上。
【印巴局势不会失控,双方不会动手】
最终印巴很有可能会在雨季来临前达成协议。
比如说印度恢复部分协议,换来巴基斯坦在反恐议题上的让步,或者做出不支持游击队的承诺。
但是也不能排除莫迪会趁机索取更多好处的可能性。
因此,印巴只是暂时不会让局势失控,未来还真不好说。
别忘了,万斯此前可是刚刚出访印度,不仅将美印关系定义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关键点”,还要和印度深度绑定。
因为眼下的美国急需要拉拢印度入局,将印度打造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遏华支点。
比如说通过敲定《美印21世纪协定》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推动实现双边5000亿美元贸易目标,目的就是要把印度绑在美国的“反华战车”之上,打造新的遏华支点。
也可以视为,美国想拉着印度“去中国化”。
为此,印度有望实现所谓“印度制造”的美梦。
可是从莫迪的立场来看,眼下美国在关税战中没有讨到一点便宜,还想拉着印度一起对付中国。
莫迪还没有老糊涂,不可能不清楚美国人的真实意图。
而印度一直讲究左右逢源,不可能为了所谓虚无缥缈的取代中国制造的目标,果断和美国人合作。
别忘了,2014年,莫迪提出要在五年内让印度制造业占据GDP的比重达到25%。
结果十年过去了,这一比例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从2014年的16%,下降至15%。
更别提所谓在五年内创造一亿个就业岗位。
如今印度失业率一年比一年高,青年失业率达到25%。
印度拿什么取代中国?
而且印度对与中国商品的依赖程度极高,得罪中国就会影响印度自身的经济发展。
如果印度得罪中国之后,综合国力骤降。
眼下的美国连自己都救不活,更别提会出手救印度。
说白了,就算是美国人想救也无能为力。
印度想要的,美国人给不了。
因此,印巴目前还打不起来,印度更不会替美国打一场代理人战争。
将中国的主要精力牵制在西部边境地区。
这样对于印度是弊大于利。
所以,在莫迪无意和中国彻底翻脸之际,印巴目前的行为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
不过是为了给双方民众一个交代罢了。
因此,君明才会说这个世界上除了中国,只有两种国家。
就是美国和想成为美国的国家。
而印度是能力稀碎,但比美国人更加不要脸。
印度要是美国,对这个世界的伤害,绝对在美国之上。
而且美国眼下无力下大棋。
所以,在美国已经焦头烂额,顾头不顾腚的前提下。
印度自然没有必要为了一个霸权即将衰落的美国,去得罪未来全球新秩序建立者和领导者的中国。
这对印度绝对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总之,印巴紧张的局势也许在一个星期之后,就会趋于平静。
就算不会完全平静,也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
印巴压根想都不会想,让双方再度爆发大规模冲突,更别提付诸实际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