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跟坐过山车似的,昨天刚说豁免电脑手机,今天就翻脸不认账,汽车零件又被拉进名单,24小时变三次脸,真是让人看傻眼。
美国财长还放话警告中国“别闹着玩”,好像一切都是中方的错。
可这背后,美国自己的麻烦也不小。美债堆得像山,经济摇摇欲坠,特朗普到底想干嘛?是真有底气,还是给国内撑场面?
美国的日子不好过。
过去几年,经济数据表面光鲜,但底子早就被掏空,美债像个定时炸弹,堆到天花板,连金融圈的大佬们都坐不住了。
有人算过一笔账:2025年,单是利息支出就能吃掉联邦预算的四分之一。
削减开支?谈何容易。福利、军费、基建,哪一块动不得?可不动,钱从哪来?前几年,美联储主席放话,说这么下去迟早要出事。
现在这话成真了,财政部的人私下都嘀咕,国库快空了。
这种时候,特朗普站出来,挥舞着关税大棒。
这招背后,藏着不少算计。表面上看,是保护美国企业,给本土工厂撑腰。
过去几十年,美国制造业流失严重,底特律的汽车厂、俄亥俄的钢厂,好多都空了,选民怨气冲天,觉得外国货抢了饭碗。
特朗普看准了这点,关税一加,进口货价格涨,国内货看着就“便宜”了。
企业有钱赚,工人有活干,选票自然到手。
可这事没那么简单,关税不是万能药,加多了,物价跟着涨,老百姓买东西得掏更多钱,通胀本来就压得人喘不过气,这不是火上浇油?
更别说,供应链这东西,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国车企的零件,好多从海外来;手机、电脑的芯片,哪家不得靠全球采购?
关税一加,成本哗哗往上涨,最后还不是消费者买单?特朗普团队不是不知道这些,他们也怕搞砸了。
可眼下,经济这摊烂账,总得找个法子糊弄过去。
于是,关税政策开始上演“变脸”。
2025年4月初,特朗普先放出风声,说电脑、手机这些高科技产品可以免税。
消息一出,企业松了口气,股市也跟着蹦了蹦,毕竟这些东西要是加税,零售价得涨一截,谁买得起?
可还没等大家缓过劲,特朗普又改口了,说压根没定什么豁免,只是把这些产品归到另一个关税类别里。
两天后,风向又变,他宣布汽车和零件可以进豁免名单,理由是得给美国车企“喘口气”,让他们多建几条生产线。
这来回折腾,像在玩政策拼图,今天拼一块,明天拆一块。
这种反复,搞得企业晕头转向。车企这边刚计划扩厂,那边又担心政策翻盘;零售商刚调整价格表,又得重新算成本。
华尔街的分析师都看不下去了,直摇头,说这政策跟天气预报似的,变起来没谱。
有人开玩笑,特朗普的团队是不是拿政策当草稿纸,想改就改。
可笑归笑,背后的问题摆在那:美国经济这艘船,早就漏水了,关税这块补丁,能管多久?
更让人费解的,是特朗普团队对中国的态度,他们似乎打定主意,只要对中国挥关税大棒,中方就得低头。
4月中,美国财长贝森特站出来,语气硬邦邦地说,现在中美关税战不是闹着玩的,再这么下去,贸易关系就彻底崩了。
言外之意,中国得让步,赶紧把关税降下来。
可这话听着,怎么有点底气不足?毕竟,中国那边早把对美关税提到顶格,摆明了不怕硬碰硬,市场数据也清楚,美国货在中国卖不动了,出口额直线下滑。
而中国货在美国还是刚需,关税再高,超市货架上照样堆满。
贝森特这番话,透着股微妙的逻辑:好像这场关税拉锯战,全是中方挑起来的。可事实呢?美国先动手,2018年就对中国货加了一轮又一轮税,中国反击,也是针锋相对。
到了2025年,双方都把关税提到天花板,谁也没退一步。可特朗普团队还觉得,中国迟早会撑不住。
为什么?因为他们信了一套老掉牙的理论——“中国崩溃论”。
这套理论,二十多年前就有人提过,说中国经济全是泡沫,债务高得吓人,稍微一挤就得崩。
特朗普的顾问里,有个叫斯蒂芬·米兰的,特别迷这套说法,他写了份报告,信誓旦旦地预测,只要关税加到位,中国经济就得跪,外资会跑光,美国还能从关税里捞几千亿,顺便把通胀压下去。
听起来像天上掉馅饼,可惜现实没那么配合,这套理论喊了二十多年,中国经济照样往前跑,制造业、出口、科技,哪样没跟上?
反倒是美国这边,通胀没压住,关税收入也没见多少,倒是惹了一堆麻烦。
这份报告,多少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特朗普团队拿着它当宝,觉得中国肯定熬不过这一轮。
可他们忘了,中国早就不是当年的中国,供应链、消费市场、产业升级,中国有自己的节奏。
美国这边,制造业想回流,没那么容易。建厂要钱,要人,还要时间,关税保护能撑一时,撑不了一世。
更别提,全球市场这张网,美国想单干,哪那么容易?欧洲、亚洲的订单,不会因为你加税就乖乖跑来。
说到这,事情的轮廓就清楚了。
特朗普的关税牌,表面上是冲着中国去的,其实更多是给自己人看,国内经济一团糟,选民不满意,总得找个靶子,外国货、外国厂,成了现成的背锅侠。
可这招,治标不治本,美债的窟窿还在,财政的压力还在,供应链的乱子还在。
关税加来加去,企业成本高了,消费者钱包瘪了,市场乱了,最后谁得利?没人说得清。
中美之间的博弈,也远远没到收尾的时候。
中国立场很硬,关税顶格,市场转向内需和新兴国家,日子照过。
美国这边,想靠关税扳回一城,可底气越来越虚,财长喊话,顾问算账,总统变政策,可这些招数,像是拳头打在棉花上,没激起多少浪花。
接下来的路怎么走?谁也猜不透。经济这盘棋,输赢不看谁喊得响,而是谁能熬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