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1 日,一场持续半年的网络风暴终于尘埃落定。坐拥 860 万粉丝的网红夫妇滕顺强(本名滕警毅)与张曼婧,其抖音主账号 "tenglaoshi01" 因违反社区公约被永久封禁。

这一消息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迅速在全网激起千层浪,相关话题阅读量 24 小时内突破 5 亿次,微博热搜榜前三位均被该事件占据。

这场封号风波的导火索,要追溯到 2024 年 11 月的一次普通美食探店。在哈尔滨某饭店的视频中,张曼婧舌尖的白色附着物被网友 "火眼金睛" 捕捉,随即引发 "舌癌""HPV 感染 "等猜测。


尽管夫妇俩次日便晒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检查报告,强调" 口腔黏膜正常,无传染性疾病 ",但恐慌情绪已如野火蔓延:12 家餐厅连夜销毁其使用过的餐具,某火锅店老板甚至含泪将价值 3 万元的铜锅砸毁。

今年 3 月 24 日,事件迎来戏剧性转折。滕顺强夫妇在哈尔滨某万达广场就餐后,发现涉事店铺被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全面消杀。滕顺强手持手机在商场内情绪激动地控诉 "健康歧视",这段视频经剪辑传播后,# 网红夫妇就餐后商场消杀 #话题迅速登顶热搜。然而,商场次日发布的监控录像显示,消杀实为每月 25 日的固定流程,且滕顺强夫妇就餐时间为 24 日晚 8 点,与消杀时间并无交集。

这场 "消杀误会" 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平台数据显示,滕顺强夫妇账号在退网声明发布后单日掉粉 23 万,多条澄清视频遭恶意举报。4 月 18 日最后一场直播中,张曼婧突然情绪崩溃:"我们现在连超市都不敢去,收银员戴着手套接我们的钱。" 这段画面被制作成鬼畜视频在 B 站疯传,播放量突破 2000 万次。

封号事件背后,是短视频平台与监管部门的双重压力。2025 年 4 月 15 日启动的 "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 专项行动明确指出,将重点打击 "利用健康话题制造恐慌"" 虚假摆拍引流 "等行为。滕顺强夫妇的账号运营恰与这些整治方向高度吻合:其视频中频繁出现" 医院检查 ""维权控诉" 等情节,被网友质疑为 "苦情戏码博同情"。更值得玩味的是,其妻张曼婧的小号 "顺强生活记" 曾发布多条探店视频,视频中刻意突出 "高档餐厅"," 奢华体验 ",与主账号营造的" 被歧视受害者 " 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网友对此呈现撕裂式讨论。支持封号的网友认为:"明明是剧本炒作,偏要装成受害者,这种博眼球的套路早该管管了。" 反对者则质疑:"平台连具体违规内容都不敢公布,是不是心虚?" 更有法律人士指出,商场未经证实传播他人健康信息可能涉嫌侵权,但滕顺强夫妇始终未采取法律行动,这一细节引发更多猜测。

事件的另一重荒诞性在于,滕顺强夫妇的封号反而催生了新的流量热点。其小号 "滕警毅" 发布的退网声明视频,单日播放量突破 1500 万次,评论区出现大量 "建议转战 B 站"" 支持维权 "的留言。更有网友发现,张曼婧的妹妹在某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发布" 揭秘滕顺强夫妇真实生活 " 的系列视频,单条点赞量已破百万。
这场持续半年的网络猎巫行动,最终以双输局面画上休止符。滕顺强夫妇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流量阵地,而参与网暴的网友们也未能获得期待中的 "真相"。正如社会学教授李玫瑾在采访中所言:"当内容创作者成为 ' 被观察样本 ',私域与公域的边界便彻底瓦解。这场闹剧既是对网络暴力的警示,也是对平台监管的考验。"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在流量狂欢与理性判断间找到平衡?或许正如哈尔滨某火锅店老板在接受采访时的感慨:"销毁餐具是出于无奈,但现在想来,我们都成了这场荒诞剧的配角。" 当滕顺强夫妇驾驶新车踏上 "游遍全国" 的旅程时,那些未被解答的疑问,与哈尔滨春日里未用完的消毒水,共同构成了互联网时代的黑色寓言。你认为这场持续半年的争议,是始于公众对健康的过度敏感,还是止于内容创作者的边界失守?当 “吃瓜” 成为日常,我们该如何在狂欢中守住对他人生活的基本尊重?来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 —— 毕竟在这个人人都可能成为 “下一个滕顺强” 的时代,每一次理性发声,都是在为网络世界浇筑防波堤。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他俩最后反转确有其事,商家跟着倒霉。我特别不喜欢那些探店的网络乞丐!
黑它俩不是因为它俩有性病,当代陈世美听过么,如果这种人都能火能赚钱,那这个社会的公序良俗还能存在么,赶紧封杀了得了,别让他蹦哒了
小便,你和菜花有亲戚?
腾顺强是个好孩子 应该包容他的一些言行!
口罩时也没这么人仰马翻呐
与负能量为伍的编者,三观不正
[吃瓜]拼命炒作劫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