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丽
来源|九卦金融圈
编辑 | 武文 美编 | 杨文华
如何解好小微企业融资这道难题,各家银行可谓用心良苦。其中,一家数字银行的表现颇为亮眼,2021年小微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38个百分点。
近两年,新网银行从以零售信贷为主逐渐向零售信贷+小微企业贷款双重心业务布局,即实现“BC联动”。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该行持续加快小微企业数字普惠业务布局发展,探索出一条利用技术手段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效率的创新之路。
服务小微,初心不变
日前,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留抵退税政策,首批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的专项转移支付4000亿元已下达,小微企业拿到了真金白银的税收红包。
而在此之前,金融机构的金融红包早已开始发放。其中,在央行支小再贷款、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直达实体货币政策的带动下,金融机构已经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为近两年重要的战略任务,不断加码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一口锅撑起一个家、一个码承载一个事业,一份授信实现一个梦想”。这正是新网银行从以零售信贷为主逐渐向零售信贷+小微企业贷款双重心业务布局的初衷。像路边摊、夫妻店这种个体工商户的金融需求,具有小额、短融、高频、海量的特征,风险识别难,作业成本高。而作为新一代数字原生银行,新网银行具有较强的数字科技优势,可以探索以创新方式践行数字普惠金融。
解决金融问题的钥匙往往在金融之外。目前,金融行业面对着的难题是,如何做到既普又惠,“普”就意味着要降低门槛,要提高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惠”就是要降低成本,要提高金融作业的精细化程度。近年来中国数字化技术的进步,让金融从业者掌握到了这把钥匙。
因此,在坚持“数字普惠”定位、做好主流银行补位者的背景下,新网银行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以“普存小贷、移动互联、普惠补位、线上线下”为经营方针,长期专注普惠金融服务,精准服务实体经济末端的长尾客户。
坚持创新,寻求商业化路径
小微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成体系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整的财务报表等数据,征信画像模糊,也没有抵押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识别难度大、评估风险高。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国内货币政策的变化下,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事件的影响下,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正在遭遇冲击。
这些是摆在银行面前实实在在的难题,给作为风险经营者的商业银行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也影响了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的意愿。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网银行利用技术手段探索出一条支持小微金融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路径。这条路的关键词是:数字技术、业务创新。
新网银行自主搭建了包括风险模型和指数体系、信贷策略体系、欺诈模型体系等在内的多重风险识别体系,使风险管理从基于财务数据的简单现金流模型拓展至高维变量决策模型,并利用人脸识别、生物探针、设备指纹、关联网络等技术,有效解决了小微业务“风险识别难”的问题,使普惠金融具备了“技术可行性”。
除了技术创新之外,新网银行不断地将已经成熟的业务模式进行创新性调整,以应用到小微金融业务上。比如,通过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新网银行实现了对医疗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使得一些从事医疗流通的中小微企业实现线上应收账款质押,无需核心企业确权即可获得授信,实现了以交易信用数据取代主体信用授信的创新服务模式,更好地解决医疗流通行业的融资难题。
同时,新网银行“好企e贷”,在助力“专精特新”企业中找到了一条合适的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交叉验证,为“专精特新”企业授信,此举打破原先的企业与银行之间因信息不完整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控难题,有效解决信任传递、风险管理等业务痛点。
打破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新网银行用数字技术和创新力,走出了一条商业可持续的道路。
瞄准未来,“技术立行”不动摇
目前,越来越多的银行进入到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完善数字金融在各个环节的落地细节。因此,像新网银行这样已经实践出一条可行性路径的银行,可以提供一些借鉴经验,并有机会在技术创新上做更多尝试。
为了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新网银行还有做更多的计划:
首先是继续秉持“技术立行”的发展战略,对银行业务进行全流程数字化再造,用技术驱动业务发展,不断对大数据风控系统进行高频迭代,配合主流金融机构做好数字普惠金融的“补位者”,扩大小微群体的服务半径,继续践行数字普惠金融。
其次是优化内部激励机制,提高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考核权重。新网银行在综合服务、统计核算、风险管理、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方面,将资源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倾斜,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目前,新网银行提高了全行相关条线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考核分值权重,不折不扣落实“将普惠金融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权重增加至10%以上”的要求。
再次是拓宽运营模式,产品由“无场景”向“有场景”升级。2021年,新网银行逐步进行了以下三个阶段的模式升级:
一是依靠自身平台,使用全自营、无场景的云授信模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其“好商贷”产品;
二是使用基于经营数据的授信模式,依托包括税务、发票数据等在内的部分小微企业经营信息,精准定位小微企业需求,推出“好企e贷”产品;
三是使用基于交易场景的授信模式,深入不同数字产业场景,围绕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推出了“订货贷”、医疗供应链等产品,尝试以交易信用替代主体信用,让业务深度融入生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