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体是如何构建一个虚拟的想象世界,影响我们的世界观的?

遇见洞见玩转职场 2025-03-06 03:10:11

曾经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位年轻女子,原本在小镇上过着快乐的生活,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陷入了深深的悲伤。那天,一阵狂风猛然间击碎了厨房的一扇窗户,这一瞬间,女子的情绪崩溃至难以慰藉,连续数小时,她的言语变得旁人难以理解。当她最终恢复常态,能够清晰表达时,她悲痛地解释说,窗户玻璃的破碎是她深信不疑的预兆——意味着有直系亲属离世,而她确信这个人就是她的父亲。沉浸在失去父亲的哀痛中,女子连续多日以泪洗面,直到几天后收到一封电报,才得知父亲依然健在的事实。

在这个故事中,女孩根据一个简单的外部事实(窗户破了)、一种迷信(窗户破了意味着有人死亡)、恐惧和对父亲的爱,构建出纯属子虚乌有的事情。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在多大程度上像那个女孩一样,让虚构的故事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尽管我们可能不愿意承认,但其实我们和那个女孩有诸多相似之处。

有相关专家研究发现:大众媒体构建了一个虚拟的想象世界,在人们的脑海中勾勒出具体图景,这些图景深刻影响着不同年龄段、性别的人们在特定时刻的行为举止、言语表达、世界观以及对生命中重要事物的认知。

一、大众媒体是如何误导我们的?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的研究人员录下了数以千计的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和角色,并仔细加以分析。他们发现电视中描绘的世界并不能代表现实,且具有严重的误导性。比如:

在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中,出镜的男性数量以3:1压倒女性,而女性总是比她们遇到的男性年轻。大多数出现在黄金时段的角色都是专业人士或管理层:美国67%的劳动人口从事蓝领或服务业工作,但电视中只有25%的角色担任此类工作。黄金时段的科学家被刻画成危险、疯狂和失控的形象,尽管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不经常杀人,但在黄金时段电视节目中,最有可能杀人的职业群体非科学家莫属。电视中的犯罪率是现实生活中的十倍。美国一名普通的15岁少年,通常在电视上看过13000多起杀人案。超过一半的电视角色每周会卷入一次暴力冲突,而在现实生活中统计,美国每年只有不到1%的人口是暴力犯罪事件的受害者。

这些研究人员进一步对比了,每天看电视超过四个小时的重度收视者和每天看电视不到两个小时的轻度收视者的态度和信念,他们发现重度收视者:

表达的态度更具种族偏见色彩;会高估从事内科医师、律师和运动员职业的人数;认为女性和男性相比,能力和兴趣较为有限;相信科学是危险的,科学家都是怪人;对暴力在社会中的普遍性持夸大的看法;相信和30年前相比,现在的老年人数量要少,健康状况更差,尽管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与轻度收视者相比,重度收视者往往认为世界更加险恶;他们更赞同大多数人都是自私鬼,但凡有机会就会利用你。

他们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人们往往会把电视上看到的内容视作对现实的反映,电视呈现给他们的有关美国生活的失真画面,影响了他们的态度和信念,并且这种现象之普遍出人意料。

研究人员再进一步仔细分析电视剧对犯罪活动的刻画,他们发现:

电视中的警官形象展现出了惊人的工作效率,几乎无案不破,且有一个不变的定律:剧终时,正义终得伸张,无辜者绝不会蒙冤。这种刻画无形中加深了观众对于打击犯罪绝对确定性的误解。电视中的犯罪分子常被描绘为因心理疾病或难以满足的非必要贪欲而堕落,过分强调个人责任,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诸如贫困、失业等现实社会压力对犯罪的影响。频繁观看R级“杀人狂”电影的人,往往对强奸受害者的同情与同理心显著降低。长期接触将女性形象单一化为性欲对象的广告,容易让女性产生自我体貌不满,认为自身不够苗条。某地区开始普及电视后,盗窃事件有所增加,部分原因在于电视所宣扬的消费主义文化,让物质条件有限的观众感到挫败与愤怒,他们将自己的生活与电视中展现的理想生活相对比,进而可能产生不良行为。

……

欢迎关注我们,待粉丝过万更新剩余50%,或百度搜索百家号作者“遇见洞见”,点击专栏,提前阅读完整文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