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苹果大家都不陌生,作为全球性的科技公司,拥有着庞大的市场,也拥有全球性的供应链体系。相信,很多企业都会因能加入“果链”而觉得“荣耀”,只是入选苹果供应链容易,坚守却较难。
因为,苹果是供应链控制狂魔,为了缓解供应链的集中化,通常会多选同类型供应商,同时又会建立严苛的供应链的淘汰机制。就像近期,苹果在国内的动作就频繁,是否要减轻对国内供应链的集中化问题?央企呼吁的“摆脱苹果依赖症”是否该被重视了?
相信大家还记得,在2021年里,苹果一次性将34家中国供应商,移出供应链名单。时间还未过去多久,2022年5月份,以设计问题为由暂停了京东方部分OLED屏幕的供应,又以iPhone 14的品质有着特殊要求,剔除了负责前置摄像头的中企闻泰科技。
当然,不管是否符合苹果质量标准,都反映出苹果对供应链的态度总是“小心翼翼”。不仅如此,今年5月份以来,苹果还做了两项举措。
5月22日还对外发表称,希望国内的供应商可以扩展国内之外的市场,增加自己的生产线提高海外产能,比如越南和印度。6月2日,又有媒体爆料称,苹果正在将部分iPad生产线转移到越南,旨在提高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苹果自从2021年一次性减少34家中企供应商开始,2022年,苹果又做了这么多事情,很难不让人想象到,它就是要减轻国内供应链的集中化的问题。
可能大家还不知道,苹果供应链里中国的供应商占比相对较多,Technode数据显示,苹果2021年供应链所有工厂里中国有297座,占比接近一半高达48%左右。苹果本着不能让供应链的集中化的原则,这样的高占比肯定不是它想看到的,因此,会有一系列地摆脱中国供应链的举措。
其实这很好理解,京东方之所以会被选入“果链”大军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三星、LG两家企业一共承接着苹果64%的订单。库克本身就是供应链控制狂魔,怎么可能容忍两家企业几乎垄断了苹果的面板供应链,因此,为了确保有更多的价格话语权,把京东方纳入其面板供应链。
所以,当国内的供应链工厂在苹果所有工厂中占据较大比例时,对于苹果来说产生的依赖确实比较大,它更希望摆脱这种供应链的依赖关系,好有自己的更绝对的市场话语权。因此,苹果近期有了这么多频繁的动作,对于它来说,也不足为奇。
大家看过央视新闻,都记得这样一句:“企业应当多领域、多方位布局,摆脱苹果依赖症。”这是央视对中企的呼吁,不要过分地依赖苹果,更应该做好自身,在更多领域里做好布局,提升自身价值才是正道。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商业世界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更何况是苹果。一味地去迎合它的规则,回头吃亏更多的是自己,毕竟你只追随它,而它随时有资本换掉你。
一个经典的例子足以说明,2021年1月份,有消息报道称起亚即将代工苹果汽车,但是消息传递了没几天,苹果就出手了。众所周知,苹果不喜欢自己出现在供应商的公开报道中,因此以“泄漏风声”为由,终止与起亚的合作。
看起来是苹果对商业机密的“小心翼翼”,但也反映出,任何与苹果合作的厂商,必须要以它为主导。也许有些人会说,苹果这么做也没错,确实从它的商业角度来说没错,但你又何必过分去“贴”呢?
所以说,企业不要盲目地追寻所谓的“果链光环”,摆脱苹果依赖症势在必行,更多地应该夯实自己的实力,布局多重领域,让自己过得更好。
苹果最近的动作较多,背后的目的也许有很多,其中或许就包括了减轻国内供应链集中化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看得出,入选苹果供应链也许容易,但坚守却更难。
但是,企业如果还有着“苹果依赖症”,想凭借着“果链光环”发展自身,还能走多远呢?还不如进行多领域、多方位布局,并在摆脱苹果依赖症的同时,好好提升综合实力。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为什么美国政府一再要求苹果撤离中国?作为个人消费类顶级科技品牌,必然会带来的羊群效应,头狼也好头羊也罢,它的动向是一个主心骨。投资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领头的都走了,屁股后面的必然会跟进,这可能涉及到各行各业的世界级品牌,甚至不排除宝洁、可口可乐、大众、丰田本田之流,涵盖衣食住行,甚至国资品牌都有可能外流。后果可能是所有人不愿意看到的,商品供给不足价格暴涨、个人失业严重供给暴增收入暴跌。房地产是蝴蝶的一个翅膀、世界级企业的撤离可能是另一个翅膀,两个翅膀同时扇,带来的蝴蝶效应就是海啸
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