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罗斯拿下了乌东地区十分重要的战略重镇红利曼。
这意味着俄罗斯在乌东取得了重要突破。
红利曼截至今年初人口还不到3万,但却是个大型铁路枢纽,是乌东两大重要城市北顿涅茨克和斯拉夫扬斯克这两大城市的一个物资中转枢纽,堪称战略重镇。
这块由斯拉夫扬斯克—红利曼—北顿涅茨克连起来的区域,是当前乌克兰在顿巴斯地区的最后阵地,其他大部分都已经被俄罗斯控制。
目前卢甘斯克州95%以上的地区已经被俄罗斯控制,这一点乌克兰方面也已经承认。
在拿下红利曼之后,俄罗斯就可以对北顿涅茨克和斯拉夫扬斯克,形成更大的进攻压力。
也基本可以把北顿涅茨克市彻底包饺子。
接下来,只要拿下北顿涅茨克和斯拉夫扬斯克,俄罗斯基本就可以宣布完成第二阶段军事行动的目标。
当前北顿涅茨克市的战况还比较激烈,乌克兰方面都称战斗已达最高烈度。
包括之前喜欢各种夸大战果,动辄说歼灭多少俄军的泽连斯基,最近也开始承认“战场局面非常困难”。
虽然乌克兰当前获得欧美大量军事援助,但再多的武器装备,也是需要人去用。
美国援助的一些武器装备,乌克兰士兵也没办法在不经过训练的情况下,直接上手使用。
所以对乌克兰来说,要把军事援助,转化为战斗力,这并不是很顺畅。
而且美国在军事援助上,也一直是有点自己的小心思,乌克兰真正想要的一些武器装备,美国一直迟迟没给。
比如,最近乌克兰一直寻求得到MLRS多管火箭发射系统,这套武器可以向数百英里外发射多枚火箭弹。
但因为这个多管火箭发射系统,是有能力在乌克兰境内攻击俄罗斯本土。
所以,美国对于是否要给乌克兰这套武器系统,一直抱有疑虑。
拜登在5月30日明确表示,不会向乌克兰运送可以打到俄罗斯境内的多管火箭发射系统。
然后乌克兰就“威胁”美国。
乌克兰方面表示,如果美国不向乌克兰提供多管火箭发射系统,基辅将向华盛顿展示“示范性的歇斯底里”。
紧接着,泽连斯基今天就跑出来说,乌克兰不计划利用美国提供的多管火箭发射系统攻击俄罗斯本土。
于是,美国方面又表示,不排除援助乌克兰多管火箭发射系统的可能性。
但美国也补充了下,考虑援助多管火箭发射系统,但不包括远程弹。
到了6月1日,也不出意外,美国宣布了新一批对乌克兰军事援助,其中就包括了多管火箭发射系统。
但美国也如之前传闻那样,没有提供远程弹,使得援助乌克兰的多管火箭发射系统射程达不到300千米,只能有70千米的射程。
乌克兰之所以这么想要这个多管火箭发射系统。
是因为俄罗斯这次打这些乌东重镇,一直采用远程重火力持续炮轰的模式。
乌克兰方面就有人抱怨说“对手在70公里外打击你,你却没法反击”。
这是乌克兰当前一个比较大的困境,有点像是沙包,被动挨打,没办法反击。
俄罗斯虽然这仗一开始打得不漂亮,但在4月份开始,俄罗斯似乎也认清现实,在放弃速战速决的想法后,俄罗斯开始采取稳扎稳打的模式。
结果,在战局拖入一个长期消耗战模式后,俄罗斯反而打得开始有起色。
过去这一个月,俄罗斯主要就是从左上角已经由俄军控制的伊久姆,慢慢推进到红利曼。
俄罗斯的战线推进速度很慢,一度被形容为“每小时推进1.5公里”。
但这样慢慢打,对俄罗斯来说,其实反而更有利。
毕竟乌克兰是防守的一方,而且还在乌东地区的乌军是有面临被包饺子的风险,所以随着时间推移,防守一方的压力是越来越大,毕竟当前乌东固守的乌军,并不能很有效的得到乌克兰方面的后勤支援。
特别是俄罗斯拿下红利曼后,基本就切断了北顿涅茨克的外部物资输送通道,这对乌克兰守军来说有多不利,可想而知。
其实,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俄乌冲突,并不好说这场俄乌冲突拖越长,就对俄罗斯越不利。
我在3月份也分析过,俄罗斯虽然一开始最优方案肯定是速战速决,但俄罗斯肯定也是有做持久战的预案。
这样影响国运,乃至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行动,不可能在行动前,只有一种方案,肯定是有应对各种情况的各种方案。
我们自然不能说,俄罗斯一开始就是奔着持久战目标去行动的,没有谁能完全准确预判未来,大都也只能先准备好各种预案,再去随机应变。
在2月24日刚开打头一天,俄罗斯就迅速闪击基辅,出动武装直升机集群强冲基辅,这个摆明就是想打一个出其不意,看能不能试着速战速决。
不过俄罗斯一开始速战速决的这个战略意图,显然并没有成功。
而且因为这种速战速决的需要,让俄罗斯有些冒进,这使得俄罗斯的后勤补给一度面临比较大的压力,这也才导致俄罗斯这场战斗打得并不好。
但俄罗斯一开始准备的各种预案里,肯定也包括打持久战、消耗战的准备。
所以,4月份之后,俄罗斯认清现实,不搞速战速决,反而开始打得有起色,这种稳扎稳打模式,其实才更适合俄军。
另外一方面,俄罗斯祭出“天然气卢布”这个大杀招后,效果之好,应该是超出俄罗斯预期的。
这也让俄罗斯拥有打长期消耗战的底气,心态上就变得不那么着急。
同样,我也不认为俄罗斯一开始就已经准确预判到,俄罗斯在反制欧美金融制裁方面,可以做得这么好。
当然,你要说俄罗斯战前一点都没有这种反制金融制裁的准备,那也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俄罗斯过去这几年,一直是世界上最大力度推行去美元化的国家,去年就不停在各个场合宣传去美元化的想法。
所以,俄罗斯战前应该就已经有这种天然气卢布的预案。
但俄罗斯应该也没想到天然气卢布的效果会这么好。
结果,俄罗斯打着打着,人们发现,虽然俄罗斯战场上打得不好看,但反倒是金融战打得很漂亮。
我们用数据说话,根据俄罗斯财政部的数据,据初步估测,俄罗斯今年1-4月,俄罗斯财政盈余约为1.1万亿卢布
但这个主要是今年前两个月,俄罗斯的能源收入几乎是翻倍式增长。
而需要注意的是,今年4月,俄罗斯的财政预算是赤字2623亿卢布。
之所以出现赤字,自然是因为战争所需要的巨大开销,4月份,俄罗斯在国防项目下花费了6280亿卢布。
但在巨大的额外军事开销下,俄罗斯4月的预算赤字也只有2623亿卢布,折合成美元为43亿,这个赤字额,我认为俄罗斯还是消耗得起的。
俄罗斯敢打,主要也是因为,俄罗斯很清楚,自己手里的资源是硬通货,特别是天然气是欧洲短时间内摆脱不了的。
所以,天然气卢布一祭出,俄罗斯卢布汇率就大幅度升值。
汇率是最直观的一个金融战结果。
另外一方面,欧盟在5月31日总算就对俄罗斯石油禁运的第六轮制裁达成一致。
欧盟声称,实施第六轮制裁后,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总量将立即减少75%,到今年年底将减少近90%。
不过实际上,欧盟这个说法是有点夸大其实。
欧盟这个第六轮制裁,也悄悄开了个后门,就是临时豁免通过管道输送到欧盟成员国的俄罗斯石油。
也就是说,其他海上运输的俄罗斯石油禁运,但通过管道运输豁免。
这是因为,之前欧盟针对俄罗斯的能源禁运,一直被匈牙利给“一票否决”。
匈牙利60%以上的原油消耗量来自苏联时期开建的德鲁日巴输油管道,这些都是从俄罗斯进口。
所以,匈牙利成为这次欧盟内部最反对这个能源禁运的国家。
为了让匈牙利同意,欧盟只能给第六轮制裁开了个后门,临时豁免管道运输。
而这就会让这个制裁稍微打一个折扣。
普遍预计,年底欧盟能削减2/3的俄罗斯进口石油,已经算是最理想状态了,至于90%是不太现实。
这也是因为石油作为常温液态,海运是比较方便的,所以欧盟还比较容易找到替代。
不像天然气,因为是常温气态,还得用高压低温的LNG船才能运输液态天然气,所以管道天然气运输很难短时间内找到替代品。
欧盟这次第六轮制裁,也只针对石油,不包括天然气。
至于欧盟这个对俄罗斯减少进口石油的影响,我觉得对俄罗斯影响并不是那么大,因为欧盟不进口,俄罗斯也能找到其他买家。
俄罗斯5月份已向印度供应了超过2400万桶石油,高于4月份的720万桶和3月份的300万桶。6月,俄罗斯将向印度供应约2800万桶石油。
此消彼长,欧盟不买俄罗斯石油,那么还是会有其他国家买俄罗斯石油。
除非美国能让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不买俄罗斯石油,但那肯定不现实。
美国连让印度不买俄罗斯石油都做不到,就更别说其他国家了。
总的来说,我个人猜测,俄罗斯一开始是准备了很多方案,然后在开打后,先试着速战速决。
结果人们发现乌克兰并非那么拉胯,俄军也不是那么强大,美国开始蠢蠢欲动,想把俄乌冲突拖入长期消耗战中。
但这个俄罗斯一开始也有准备,特别是发现欧美金融制裁也不过如此,并且俄罗斯全面评估衡量之后,发现自己也还是能支撑得起消耗战,于是俄罗斯认清现实后,在过去一个月展现这种稳扎稳打的风格变化。
美国和俄罗斯,目前看都是能支撑得起这场消耗战。
但这场消耗战,最终消耗的是乌克兰和欧洲。
虽然拖入消耗战,对俄罗斯来说也是有一些压力,但压力最大的还是欧洲,至少这也打下去,欧洲大概率会比俄罗斯先垮。
欧元区5月通胀率已经高达8.1%。
就这样,欧盟还要对俄罗斯能源禁运,接下来欧盟通胀率赶超美国是大概率的事情。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