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生母先过的门且育五子,封一品夫人,为何仍不能入祖坟?

寒月凝霜孤影 2024-11-30 17:19:30

袁世凯的生母刘氏在袁家占有很大优势。首先,她嫁给袁世凯的老爸袁保中比袁世凯的嫡母嫁的还要早;其次她比袁世凯的嫡母为袁世凯的老爸生的儿子多,袁世凯的嫡母只生了一个儿子,而袁世凯的生母却一连生了5个儿子;再次在袁保中的所有儿子中,袁世凯的影响力最大;还有袁世凯的生母刘氏在去世前也早已被扶正;最后,刘氏还是清朝敕封的一品夫人。可是就这样的一个女人在去世后却被袁氏族人拒绝葬入祖坟,这是为何呢?

一、袁世凯的生母虽然是第一个嫁给袁世凯父亲的女人,但她起初的身份却是妾室

当初,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早已和一名郭氏女子订婚,可还没等郭氏进门,郭氏就患病了,病得很严重,下不来床那种。袁氏是大家族,急着传宗接代,但又不好直接提出退婚,怕伤了两家和气。于是袁郭两家就商定,让袁保中先纳一妾开枝散叶,等郭氏病好了再娶她过门。

就这样袁世凯的生母刘氏就以妾室的身份过了门,走的是偏门。在古代,小妾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品,妻子是第一位的,各方面小妾的待遇都会低于正妻很多,否则的话男家就会被世人耻笑。

刘氏过门后,生下了大儿子袁世昌,袁家大喜,刘氏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被扶正的机会。可是,此后不久郭氏的病有了好转,几乎痊愈了。

按照两家当时的约定,袁保中就娶了郭氏过门。郭氏是三媒六证,八抬大轿抬来的,着凤冠霞帔、正红色嫁衣,走的是正门,名正言顺,在族人和亲人朋友的祝福下完成了婚礼。

郭氏婚后不久也怀了孕,生了袁保中的次子袁世敦,她此生也只生了这一个儿子。

二、刘氏虽然生子众多,但皆为庶出,家中的事务由郭氏的儿子袁世敦说了算

袁世凯的生母刘氏很能生养,除了长子袁世昌外,她又生了四个儿子,即袁世廉、袁世凯、袁世辅、袁世彤,她的这几个儿子除了袁世凯有影响力外其他的儿子都很平凡。

1、她的大儿子袁世昌,一生没有做过官,一直在家务农;

2、她的二儿子袁世廉和袁世凯的关系最好,不过他也没有通过科考,只是捐了个“理问” 保知县候补,后来一直跟在袁世凯屁股后头混。1900年,刘氏病危,那时正值义和拳暴动。袁世廉曾偷偷回去看望过母亲刘氏。

刘氏病故后,袁世廉被河南的督抚委任为军队的翼长,恰巧赶上祥符(开封)一带沙压荒地,地方官却要“升科起租”(开垦荒地,征收税租),灾民们纷纷起来抗拒,眼看一场大变要爆发。袁世廉亲自出面排解,一边忙着取消“升科起租”,一边帮着袁世凯敛财。

3、刘氏的四子袁世辅很平凡,鲜有记载;

4、刘氏的五儿子袁世彤也没有走通科举之路,他对政治不感兴趣,在老家守着田地,以种花种竹为乐,闲暇时画画,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不过他也很孝顺,据说在他母亲患病严重时,曾截断自己的手指做药引子。

而嫡子袁世敦虽然也没有通过科举,但捐的是“盐大使”的虚衔,是正“八品”。 因袁氏家族世代在清朝为官,立下重要功勋,加上作为朝廷大员的袁世凯也多次帮助袁世敦,朝廷就看重袁世敦,使他多次得到重要的差使。张汝梅出任山东巡抚后,马上把他调到山东,秘密保奏他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候补知府、统带,同时管带营务处兼巡河工。

三、袁世凯在当时虽然有很大影响力,但家有家规

1901年4月,袁世凯的生母刘氏病逝于济南。袁世凯的嫡母郭氏体弱多病,虽然出身大户人家,却未能享受长久的人间烟火,在医疗条件极其匮乏的年代,郭氏在很久以前就死了。郭氏死后,袁保中就将刘氏扶了正。刘氏在袁保中去世27年后离开了人世。

刘氏去世时,国内局势很不好,那是一个国家尊严被践踏、民族命运多舛的黑暗时刻,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逼得老太后慈禧带着光绪帝逃亡了西安。当时的袁世凯正担任山东巡抚,时局紧张,牵一发动全身。得知母亲去世后,袁世凯心急如焚,他恨不得立马回老家葬母,就试着向慈禧请假,老慈禧下谕旨: “俟大局定后再行赏假”。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哪敢轻举妄动?

他只好让他的哥哥袁世廉先行奉榇还籍,待卜安葬。

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慈禧打道回府,袁世凯恭迎圣驾。

此时的李鸿章已忧愤病死,袁世凯的仕途一片大好,他仿佛是那个时代的一匹黑马,凭借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过人的手腕,迅速填补了李鸿章留下的权力真空。他被升了官,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加封太子少保,权倾一时。

1902年,因要葬母袁世凯再次向慈禧太后请假。这一次,慈禧太后不仅恩准了他的请求,还赐予了他的母亲刘氏正一品诰命夫人的封号,并拨款3000两白银用于建坊题褒,以示皇恩浩荡。这样的殊荣,是皇太后对袁世凯忠诚与能力的极大肯定,更为他回乡葬母增添了几分荣耀与风光。

8月,袁世凯心中五味杂陈,他捧着太后老佛爷的谕旨和封赏,坐着豪华的马车,带着官兵,浩浩荡荡地回到项城。

本以为可以顺利安葬母亲,不料,在葬母过程中,袁世凯却遇到了麻烦,他嫡出的哥哥袁世敦说什么也不许刘氏入祖坟。

他说:

“妻妾有别,嫡庶不同。妾逝,不得入祖坟正穴,亦不得与嫡妻夹棺并葬,唯能葬于祖坟之外。”

袁世凯听闻,怒火中烧,可是由于族规在那放着,他也不敢发作,只好憋回去。他想尽快将母亲安葬,不想惊扰她老人家的亡魂。

就只好对袁世敦下跪哀求。

可是袁世敦却像吃了秤砣铁了心,无论如何也不松口。

袁世凯看着袁世敦那副嘴脸很是无奈,他明白,他们的父亲袁保中是袁澍三的长子,在项城袁氏家族中属长门长孙,袁甲三、袁保恒、袁保庆等都在外地做官时,袁寨袁氏家族几十口人在一块生活,人多事杂,就由袁保中主持袁氏家族的大小事务。袁保中属于族长级别,袁保中还为袁氏家族制定五条家规,用来约束袁氏的一言一行,他在家族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袁保中去世后,袁世敦作为他嫡出的儿子,在项城袁氏家族中虽非长子却是“长门”,自然就接手了父亲在袁家的“权位”, 成了袁氏家族的族长,袁家大小事都是袁世敦说了算。

纵然袁世凯在外面位极人臣,但回到项城老家,却改变不了他庶出的身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妻妾有别,嫡庶不一”,由于宗族的束缚,袁世凯很为难。

那么,作为妾室被封了诰命夫人,也没有与丈夫合葬的权利吗?

在古代,门第观念十分的重的家族,即便是儿子争气破格为母亲获得了诰命夫人的封号,在妾死后,家族的人也不会同意妾在死后抬出正门,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十分丢脸的事情,对不起列祖列宗。

其实历史上作为妾室被封为诰命夫人,最终与夫合葬的也有,不过很少。如,清朝两江总督大学士、庶出的尹继善的生母徐氏就是妾室,几十年受尽委屈。

尹继善向雍正诉说后,雍正赐其母一品诰命夫人,还让其父尹泰重新八抬大轿以娶正室的规格重新娶徐氏,当时那老爷子的正室还活着,她们平起平坐,死后出丧走正门和尹泰合葬。

还有,就是慈安太后的母亲。慈安太后的生母姜氏(后抬入旗籍,改称姜佳氏)就是妾,慈安成为咸丰的皇后之后,她的母亲立刻就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在姜氏死后,都不用慈安主动开口,她的母亲顺理成章地从正门抬入祖坟了。

另外还有后来的谭延闿,其母李氏身为妾室,她并没有什么“诰命夫人”的封号,谭延闿凭一己之力在母亲出殡时,躺棺盖上令人将母从正门抬出,且葬在父亲身旁。

五、在袁世敦的干预下,袁世凯的生母未能入祖坟

袁世敦寸步不让,他坚定认为,正妻死后可以从正门出殡,可以埋在丈夫的身边,而小妾则没有这种待遇,而且小妾则必须从旁门出殡,意思就是怎么来的怎么走。

而袁世凯一直为母亲抱不平,论过门先后,论对袁家的贡献,论陪伴父亲最长久的还是母亲,论在正妻位上待的时间最长的还是母亲,再者,论名义,论封号,自己母亲都应该享受正妻的待遇。

可,论袁家的规矩,当初袁家是以先定婚者为长,所以先定而晚过门的郭氏仍然是正妻,后定而先娶的刘氏是庶妻。袁家“长门不长子”,刘氏所生的儿子袁世昌虽是老大,但论起嫡庶,袁世敦才是嫡长子。

袁世凯因葬母的事和袁世敦争执了一个月,不但家族失去颜面,更在朝野引起不小的波澜。朝廷大臣徐世昌和河南巡抚张人骏亲自前去规劝。

徐世昌曾伴驾护航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西狩,回来后得到重用,面对此二人的劝解,袁世敦丝毫不给面子,反而肆无忌惮地用市井无赖的手段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在大庭广众之下,他竟穿上大红袍子大闹起来,最终迫使袁世凯不能将母亲葬入祖坟。

袁世凯最终将生母葬在哪里了?

风光无限的袁世凯颜面尽失,却也没有办法。他在离袁寨十几里远的前师寨桥一个名叫“洪冢洼”的地方选定一块风水宝地,来安葬母亲,那里距离袁氏祖坟项城袁寨村有20多里。

为了挽回脸面,袁世凯决定在母亲的葬礼上弥补,尽力大操大办。

他为母亲建立豪华新茔地,这片墓地占地广阔,足足有120亩,规模宏大,设计精巧。在墓园内,他建造了十余间四合院瓦房,作为守墓人的居所和祭祀场所。此外,他还竖立了牌坊,立下了14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对母亲的颂扬之词以及家族的历史与荣耀。神道两旁,石人石马巍然屹立,守护着袁世凯心中的这片神圣土地。

当袁世凯的安葬事宜提上日程时,整个袁府上下都忙碌了起来。袁世凯设立了三个办事处,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

他在老宅袁张营大帅府内,大摆灵堂,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达官贵人前来吊祭。这里高悬着礼部祭文和皇帝圣旨,显示出葬礼的规格之高,同时也彰显了袁世凯在政治上的影响力。灵堂内,有数不清的挽联鳞次栉比。

在故居袁寨则设立了理事处,专门负责办理殓殡之事。这里,袁世凯的家人和亲信们忙碌地筹备着葬礼的各项细节,从棺材的选择到陪葬品的准备,体现出对逝者的尊重与怀念。

洪冢洼作为新茔地的所在地,做为了这场葬礼的核心区域。这里专门负责办理安葬事宜,确保整个葬礼过程井然有序,庄重肃穆。

三个办事处高悬袁府大匾,彰显着袁世凯的显赫地位。尤其是袁张营大帅府门前,官兵守卫森严,岗哨林立,丝绒骡马、纸人、伞帐罗列,犹如黄龙白蟒,长达数里。这一幕,让前来吊唁的人们感到震撼,也让袁世凯的权势与地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自灵堂设祭之日起,吊唁者便络绎不绝。僚吏毕会,闾里耸观,项城县令被任命为知客,负责接待来宾;淮阳县令则担任帐房,登记赙仪礼金。这场葬礼的规格之高,不仅体现在这些细节的安排上,更体现在前来吊唁的宾客名单上。从朝廷重臣到地方豪强,从文人墨客到商界巨擘,都在这场葬礼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10月16日,帅府自开宴,连日连夜,被派往河中取水者数十人之众,一次就开200多桌,据说井里的水都被他们取干了。

袁世凯葬母那天,车水马龙轰动方圆百里,观礼者人山人海,万头攒动,这样的场面实属罕见。

袁世凯将老母安葬后,发誓说:“我袁世凯从今之后永不进袁家寨,与那不仁不义的兄长恩断义绝,死后决不入祖茔”!

葬母之后,袁世凯再没回过项城老家,后来,他被罢官、受遣回乡,宁可“垂钓”于距老家几百里外的安阳洹上村,也不肯踏回老家一步。袁世凯死前,特意留下了“扶柩回籍,葬我洹上”的遗嘱,他死后也归葬于安阳洹水,另建“袁林”墓地,连棺材都不回老家。

六、袁世敦力拒袁世凯将生母葬入祖坟,真的因为嫡庶之争?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兄弟二人之间有着鲜为人知的恩怨纠葛。

庚子年(1900年)前,袁世敦已在仕途上小有成就,时任山东某营的“营官”,并有望补用为知府,前途一片光明。在那个时代,能在地方上担任官职,尤其是在山东这样经济较为发达、地理位置重要的省份,是许多士人梦寐以求的机会。袁世敦凭借时机、才能与努力,逐步在官场站稳了脚跟,家族的荣耀似乎正随着他的步步高升而日益显赫。

就在袁世敦在山东任候补知府时,义和拳盛行于山东。袁世敦受命率兵弹压,在作战过程中清军死伤也不少,不过最终将义和拳主要将领朱红灯诱捕,也算立下不小的功劳。

可是,他非但没有受到提拔重用,而是被山东巡抚的毓贤,以 “清剿不力”、 “纵勇扰民”的罪名上报朝廷,最终袁世敦被除职打发回老家。

毓贤在山东巡抚任上干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家族内部的平静被彻底打破。

袁世凯以其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深厚的政治背景,迅速在山东乃至全国范围内树立了权威。权力的集中往往伴随着风险,袁世凯的政敌们嫉恨他又动不了他,就攻击他的亲人,以此作为打击袁世凯的软肋。

于是,袁世敦才有了“纵勇扰民,予以革职,并驱逐回籍”的惨景。

袁世敦本人对政治名誉看的很重,突然仕途腰斩,备受打击。

袁世凯明知这是政敌的阴谋,但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声誉,却没有给予哥哥应有的保护,甚至在某些程度上默认了对哥哥不公的裁决,袁世凯大权在握却不顾哥哥的死活,这被袁世敦认为他这是弃兄自保。

袁世敦成了代弟受过的牺牲品,从此对袁世凯含恨在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肚子气无处洒,直到袁世凯回家葬母,“借口庶母不应入正穴,而予以难堪”,他憋了两年多的怨气终于向袁世凯洒了出来。

后来袁世凯明白了哥哥这样做的原因后,想想终究还是错在自身,是自己先对不住哥哥,他也就原谅了哥哥。

就在袁世凯葬母不久,也就是1902年六月,张之洞奏请为袁世敦平反,清廷准袁世敦官复原职。

复职后的袁世敦,并未如袁世凯所愿那般轻易释怀。他知道袁世凯手握对铁路的管辖权,宁愿坐颠簸的马车也不坐火车,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与倔强。当袁世凯让人捎话请袁世敦来家里坐坐说说话时,被袁世敦拒绝。袁世凯仍旧沿途打听袁世敦的消息,得知他到天津,就亲自去迎接。袁世敦终于释怀,原谅了袁世凯。

就在袁世敦复职后7年整,病逝在济南。

袁世敦的身后事还是袁世凯安排的,他交待山东巡抚孙宝琦为正八品官的哥哥筹办了体面的葬礼。

总结:

袁世凯一世雄才,玩大清朝于股掌,在葬母之事上,却被平庸偏狭的嫡兄逼得痛不欲生,以至于自己死后也不入祖坟,而埋在七百里之外的安阳。袁世凯的郁闷,固然跟其嫡兄袁世敦因为袁世凯“见死不救”的憎恨有关,其实袁世凯的悲剧何尝不是封建礼教所造成的呢!倘若袁世凯让袁世敦飞黄腾达,袁世敦让他“开着外挂”将袁世凯的生母葬入祖坟,袁世凯会感激,可袁世敦则会陷入不义。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