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上将,在毛主席晚年时期,是非常受他信任的一位军事将领,毛主席把重要的军事指挥权都托付给了他。说到陈锡联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时间,其实挺晚的,这让他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毕竟,陈锡联原本是红四方面军的将领。
两支主力红军在长征路上胜利会合,但陈锡联还没见过毛主席,就跟着张国焘去了南方。等到抗日战争全面打响,陈锡联当上了769团的团长,跟着刘伯承将军冲到了打日本鬼子的最前线,那会儿他依然没能见到毛主席。1938年的时候,部队人数增加了,陈锡联被提拔为新385旅的旅长。他继续在抗日的最前线打仗,参与了保卫根据地的反“扫荡”行动,还加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前线的主要将领之一。尽管陈锡联还没和毛主席面对面聊过,但毛主席其实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了。1943年8月份,陈锡联从前线回来,到了延安的中央党校继续深造。这次,是陈锡联头一回踏进这个革命的好地方——延安。他去了中央党校的一个部门深造,那里的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参加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而准备的,比如陈锡联的老朋友王近山也在其中。陈锡联不仅打仗是把好手,对待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一丝不苟。他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从没进过学堂大门,整天就是给地主放牛。后来参加了革命,多亏了同志们的帮忙,陈锡联才慢慢学会了一些字。不过因为老是忙着打仗,能腾出来学习的时间真的很少。
成了八路军的旅长后,陈锡联认识的字还是不多,只能勉强看懂简单的电报和战斗报告,长篇文章对他来说就像天书。所以,陈锡联特别看重在党校的学习机会,他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读书学习。碰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概念,他就会找老师或者战友问问。毛主席的书他必读,有不明白的地方,陈锡联就会去找毛主席求解。他心里装着好多问题,都盼着能当面跟毛主席请教呢。但是陈锡联觉得直接去找毛主席不太合适,所以他请好朋友陈赓帮忙引荐。陈赓和陈锡联交情很深,连陈锡联的老婆王璇梅都是陈赓给介绍的,王璇梅是陈赓首任妻子王根英的亲妹妹呢。换种说法就是,陈赓和陈锡联是亲家的关系。陈赓和毛主席之间,那可是交情深厚,老相识了。就算是陈赓陪着一起去,陈锡联头一回见毛主席时,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特别紧张。走进毛主席住的土窑洞,陈赓给毛主席介绍,说这是129师385旅的领头人陈锡联,大家都叫他“小钢炮”。毛主席一听,立刻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满脸笑容地握住陈锡联的手,高兴地说:“哈哈,原来你就是陈锡联啊,你的名字我早就有所耳闻,听说你们把日本人的飞机都给打下来了,真是打得太漂亮了!”
陈锡联带着队伍偷袭了日军的阳明堡机场,这事儿传得沸沸扬扬,连毛主席都知道了。他对陈锡联这个名字有了印象。后来,毛主席还关心地询问了陈锡联家里的情况、平时生活怎么样,还有学习进展如何。陈锡联顺着毛主席的话,说自己看了主席的书,有些地方没搞明白,特意来向主席当面求教。毛主席既是大家的领头人,也是教导我们的好老师,他耐心地给陈锡联讲解,一点不嫌麻烦。听了毛主席的一番话,陈锡联突然之间就明白了许多,感觉像是学到了好多年的知识。虽然那天毛主席讲了很多内容,但过了这么多年,陈锡联已经记不太清了,唯独毛主席说的那一句话,让他一直铭记在心。毛主席信心满满地说,我毛泽东有两大法宝,第一就是我的路线走得对,第二就是我身后有广大的群众支持我、站在我这边。有了这两大法宝,我们就能一直赢下去,共产党就能战胜所有敌人。这两条真的太关键了。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总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陈锡联对这两点印象特别深,哪怕到了晚年,他还时常清晰地回想起,并在心里一遍遍琢磨。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行动中,陈锡联在后来的革命道路上,一直遵循着毛主席的那两条原则来指挥战斗和处理工作,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大成果。到了1976年,在毛主席晚年时的一次集会上,他拉着陈锡联的手说:“锡联啊,你得挑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