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知祥凭什么建立帝业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5-03-15 21:02:36

文 / 子玉

蜀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是乱世中建立帝业的最好地方,而孟知祥能够在蜀地建立帝业除了地利,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首先从唐庄宗李存勖那里拿到了合法占据蜀地的法理,其次就是,他及时组建了一个成熟的军政班底。

先说蜀地的地利。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说:“蜀地险固,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自古为兵家所必争。”

这是蜀地的军事价值。

既然有极高的军事价值,那么就必然具有一定的政治价值,对此,顾祖禹说:“蜀自秦并以来,为西南重镇。汉高帝因之以成帝业,诸葛武侯据之以抗中原。”

蜀地在乱世中极易建立帝业,公孙述、刘备、王建都曾在乱世中于蜀地建立帝业。

对于蜀地的经济价值,顾祖禹则说:“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之,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一个同时具备经济、军事、政治价值的地方,其必然会成为历代枭雄所争夺的要地,这就是蜀地为什么总是能够成为生产王业的地方。

所以,孟知祥能够建立帝业首先就是吃了蜀地的地利。

同光二年(924)四月,后唐庄宗李存勖派客省使李严出使前蜀,在得到李严蜀地已经混乱到极致的汇报之后,庄宗决定对前蜀用兵,灭亡之。

至于庄宗为何在稳定中原不久就对蜀用兵,主要原因是,后唐继承了大唐的法统,所以就必须在地理上大力开拓,实现大一统的局面,以证明其合法性。其次,从战略角度考量,后唐要想拿下南方诸割据政权,也要先搞定蜀地,占据顺流之势,这是历史经验。

当然,庄宗在出兵前先打了政治牌,以和前蜀修好的方式来麻痹前蜀君臣,最终实现了让蜀军从威武城等战略要地撤军的目的。

同光三年(925)九月,庄宗以儿子魏王李继岌为主帅、枢密使郭崇韬为副帅、李绍琛为前锋,统率六万大军,正式开启了灭蜀之战。

由于蜀军没有防备,加上前蜀内部已经混乱到了极点,所以唐军进军非常顺利,李绍琛轻松就攻克了前蜀的军事要地威武城,接着唐军又拿下了凤州(今陕西凤县)、兴州(今陕西略阳)等地。

接着就是前蜀各地纷纷投降的场景:前蜀武信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宗寿以遂、合、渝、泸、昌五州投降;宋光葆以梓、绵、剑、龙、普五州投降;武定节度使王承肇以洋、蓬、壁三州投降;山南节度使兼侍中王宗威以梁、开、通、渠、麟五州投降;阶州刺史王承岳以阶州投降...

十一月二十六日,唐军进入成都城,前蜀皇帝王衍率领百官投降,前蜀正式灭亡。唐军仅用了七十天就拿到了灭亡前蜀的结果,共取得了十个节度使方镇,六十四州,二百四十九县,三万兵卒,另外,铠甲兵器、钱粮、金银、缯帛锦缎更是无数。

至于唐军为什么能顺利灭亡前蜀,一个是河东集团的武力优势,最重要的是,前蜀自其开国皇帝王建去世之后就迅速走了下坡路,内部混乱到了极点,后唐只是顺势将其灭亡而已。

前蜀的灭亡验证了一个历史规律:许多王朝的覆灭首先是内部出了问题,然后才被外力所推倒。所谓的灭秦者秦也,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呢,由于蜀地极容易割据的天然属性,所以,后唐内部也发生了郭崇韬被怀疑从而被杀的事。

在灭亡前蜀之后,庄宗以孟知祥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这一点,对孟知祥实现割据蜀地的目标非常重要。因为,后唐不久就发生了庄宗在兵变中被杀,李嗣源即位为帝的事。

李存勖任命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 图源/剧照

本质来说,李嗣源上位是河东集团内部一个军事集团对另一个军事集团的胜利,后唐的执政主体已经发生质变,再加上李嗣源只是李克用的养子,所以后唐王朝其实已经灭亡,即使李嗣源还接着以唐为国号。

在这种情况下,孟知祥就完全可以手拿庄宗的合法任命,拒不承认李嗣源的帝位,进而谋取割据蜀地的野心。据《资治通鉴》记载,孟知祥在李嗣源即位三个月之后就“阴有据蜀之志”。

也就是说,庄宗当年的任命其实是给了孟知祥割据蜀地的法理。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孟知祥具备割据蜀地的实力。首先就是,孟知祥有一个成熟而高效的军政班底。据史书记载,孟知祥在前往蜀地赴任时带去了一大帮亲信,正是这帮亲信协助他在短时间内拿到了割据蜀地的结果。

对此,我们可以对其核心人员作以简单梳理:张公铎,太原乐平人,跟随孟知祥入蜀,补牙校;庞福成,河东太谷人,善骑射,跟随孟知祥入蜀后补牙内指挥使;高彦俦,太原人,善骑射,入蜀后授亲卫指挥使;李廷珪,太原人,入蜀后任牙军指挥使...

跟随孟知祥入蜀的还有王彦铢、李奉虔、安思谦、申贵、武漳、韩昭运、沙延祚等人。全是孟知祥在河东任职期间的心腹。

由此可见,五代方镇能够带着心腹班底赴任的传统也是导致当时乱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来,随着中原内乱,先后流入蜀地的还有张虔钊、孙汉韶、何重建等人。

也就是说,孟知祥以其在中原任职期间的心腹为主力迅速掌控了蜀地的军政,和东汉末年的刘焉入蜀、刘备入蜀是一个套路。

可见,一个强大而成熟的军政班底才是孟知祥实现割据野心的重要支撑。

更为重要的是,孟知祥还有强大武力的支撑。据史书记载,孟知祥在926年的七月到九月之间,设置了左右牙、左右冲山、左右骁卫、左右宁远、左右牢城、义宁、左右飞棹兵等数十营的军队,总数达到了十万左右之多。

孟知祥凭借这些军队实现了对西川之地的权力全覆盖。

另外,前蜀府库中遗留的赋税积累也是孟知祥重要的经济支撑。除此之外,孟知祥还设场征收入境盐税,每年可得钱七万缗。

政治、军事、经济问题都解决了,孟知祥在蜀地建立帝业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此时的后唐朝廷已经对孟知祥失去了控制,甚至在孟知祥杀掉朝廷派去的监军李严之后依然只能妥协,反而派客省使李仁矩前去抚谕孟知祥和蜀中百官。对于孟知祥派人前往晋阳接妻子琼华长公主和儿子孟仁赞的事,朝廷也并没有阻拦。

对李嗣源来说,能够维持在政治层面、名义上对蜀地的控制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但孟知祥要的却是最终的实控。

不过呢,由于后唐在灭亡前蜀之后将蜀地分为东、西两川,所以,孟知祥想要割据蜀地,就必须先武力兼并东川。只是,在这之前,孟知祥首先得应付后唐朝廷的发难,对此,孟知祥采取了和东川节度使董璋合作的方案。

天成四年(929)十月,后唐朝廷划出蜀地的阆州(今四川阆中)、果州(今四川南充)、单独成立保宁军,并向遂州(今四川遂宁)增兵。而且传言还说,后唐朝廷要划出绵州(今四川绵阳东)、龙州(今四川绵阳平武东南),建立新的节镇,以削弱、分化东、西两川的势力。

在共同的危机面前,董璋和孟知祥紧密合作以抗拒唐军。长兴元年(930)九月,董璋率军攻打阆州,孟知祥派兵攻打遂州。后唐朝廷派出石敬瑭率军前往平叛,但却并不顺利,在粮草不济的情况下只能撤军。孟知祥呢,则趁机派兵相继攻陷忠州(今重庆忠县)、万州(今重庆万州)、云安监(今四川云阳)等地,大大扩大了其地盘。

由此可见,只要蜀地内部能形成合力,是绝对能够在乱世中实现割据、独立的目的的。

在解除生存危机之后,蜀地内部就开启了互相兼并之战。长兴三年(932),董璋向孟知祥发起进攻,孟知祥率军迎战,在汉州弥牟镇(今四川新都北)大败董璋,董璋被部下杀死。

由此,孟知祥就据有了东、西两川蜀地的全部。

孟知祥兼并东川 图源/剧照

在无法搞定蜀地的情况下,后唐明宗李嗣源就只能承认孟知祥割据蜀地的事实,于长兴四年(933)二月,任命孟知祥为东、西川节度使,封蜀王。说白了,就是在形式上据有蜀地。

当年十二月,李嗣源去世。在失去强势人物的制约之后,孟知祥就于934年闰正月正式称帝,改元明德,国号蜀。

在前蜀灭亡之后,孟知祥又延续了蜀地的割据之势。只要乱世的周期不结束,蜀地基本就能维持割据的局面。

不过,孟知祥的帝王生涯也注定不会太长,934年七月,称帝仅半年的孟知祥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十二月,孟知祥葬于和陵,庙号高祖。

和刘备等人一样,孟知祥也是吃了乱世的红利。不过,相比刘备和前蜀的王建,孟知祥的称帝之路则更为顺利。

这是天时、地利、人和同时作用的结果。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1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