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初二年(238年)七月,辽东襄平城外暴雨如注。司马懿的四万魏军浸泡在齐腰深的积水中,眼睁睁看着城内守军悠然放牧。这场持续月余的豪雨,意外揭开了三国最精妙围城战的序幕。
魏明帝曹叡在洛阳宫殿展开地图时,目光始终停留在幽州与青州间的海路标记。他力排众议启用司马懿,实为三重算计:62岁的老将若败于辽东,可顺势清除功高震主的隐患;若胜,则借战功将其调离经营十年的关中战区。更精妙的是,曹叡秘密命令青州刺史毌丘俭在胶东半岛虚设船队,成功误导公孙渊将主力布防在陆路。
司马懿大军出洛阳时,已有十七支商队提前三个月潜入辽东。这些伪装成马贩的斥候,不仅摸清了辽隧至襄平间的粮道,更策反了公孙渊的粮官王贺。当魏军主力佯攻辽隧时,司马懿亲率八千轻骑沿大梁水急进,沿途焚烧二十余处粮仓。这种精准打击使襄平守军未战先失三月粮草。
襄平被围初期,公孙渊凭借城内三年存粮意图固守。司马懿却利用雨季展开心理战:他默许士兵在泥泞中示弱,暗中却派工兵掘通城西白狼水。
当暴雨引发的水位差导致城墙西南角坍塌时,魏军早已在预定位置囤积沙袋。这种利用天时的攻城准备,源自司马懿早年治理河内时积累的水文经验。
破城后,司马懿将襄平城内三万余户分批迁徙至关中,却独留工匠与医师。
这项被《晋书》称为“徙良”的政策,实为向曹叡表明心迹——带走的辽东士族将成为关中人质。而刻意保留的技术人才,则为后续控制幽州提供物质基础。这种精细的人口筛选,比单纯的屠城更具战略眼光。
此役不仅终结了公孙氏在辽东五十年的统治,更埋下影响深远的权力伏笔。
得胜归朝的司马懿获封舞阳侯,却被解除都督雍凉兵权;曹叡在战后两年突然病逝,留下年仅八岁的继任者。当高平陵之变的烽烟升起时,人们才惊觉辽东之战竟是司马氏夺权的起点——那位在暴雨中隐忍的老将,早已参透权力的雨季终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