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蚜虫对草莓的危害与识别
草莓蚜虫(包括桃蚜、棉蚜等)是设施草莓三大虫害之首,其危害具有三重性:
直接危害:群聚于嫩叶、花柄、幼果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畸形、花蕾萎缩、果实僵化,单株减产可达30%。
排泄物污染: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堵塞叶片气孔降低光合效率,同时吸引蚂蚁形成共生危害。
病毒传播:携带草莓斑驳病毒(SMoV)等,通过刺吸式口器快速传播,引发植株系统性衰退。
识别特征:成虫体长1.6-2.6mm,群集于叶背、花萼处,春、秋季可见透明翅蚜迁飞,冬季卵呈黑色附着于老叶叶脉。
二、发生规律与高发条件
繁殖特性:孤雌生殖,单雌1生可产41代,温度15-25℃、湿度40-60%时爆发最快。
高发时段:设施栽培中3-4月(盛花期)和9-11月(秋果期)为双高峰。
越冬场所:卵在草莓老叶叶脉、防草布缝隙或周边杂草根部越冬,次年气温>6℃时孵化。

三、综合防治五大核心方案
(一)农业防治:源头控虫
植株管理:及时摘除基部老叶、病叶,破坏蚜虫栖息环境;疏除过密匍匐茎,增强通风透光。
环境调控:垄间套种大蒜、韭菜,释放挥发性硫化物驱避蚜虫;棚周铺设银灰双色地膜,干扰迁飞路径。
(二)物理阻隔:立体防控
防虫网:通风口安装60目防虫网,阻断外部蚜虫侵入,需注意网目过密易导致棚温升高。
黄板诱杀:每亩悬挂30cm×40cm黄板20-25块,高度高于植株30cm,搭配蚜虫信息素可增效50%。
(三)生物防治:生态控害
天敌释放:瓢虫(异色瓢虫100卡/亩)、草蛉(2000头/亩)对若蚜捕食率达85%;蚜茧蜂寄生率超70%。
微生物制剂:1.5%苦参碱500倍液、6%乙基多杀菌素1500倍液,安全间隔期仅3天,适合花果期使用。

(四)化学防治:科学用药
药剂选择(轮换使用):
内吸型:50%氟啶虫胺腈(特福力)8000倍(持效15天)
触杀型:22%噻虫·高氯氟(阿立卡)3000倍
新型化合物:10%溴氰虫酰胺(倍内威)2000倍
施药技巧:
清晨叶片露水未干时喷药,重点喷施叶背、花萼等隐蔽部位
蜜蜂授粉期间选用啶虫脒、吡蚜酮等对蜂低毒药剂,喷药前移出蜂箱
(五)抗性管理:延缓失效
交互抗性分类:
新烟碱类(吡虫啉、噻虫嗪)与拟除虫菊酯类(联苯菊酯)存在交叉抗性
氟啶虫胺腈、螺虫乙酯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需交替使用
抗性检测:连续使用同一药剂3次后死亡率<80%,应立即更换药剂组合

四、周年管理日历
月份
防治重点
配套措施
11-2月 清园灭卵 焚烧病残体+石硫合剂全园消毒
3-4月 黄板监测+生物防治 释放瓢虫+苦参碱喷雾
5-6月 防虫网+化学控虫 氟啶虫胺腈+螺虫乙酯轮用
7-9月 育苗期病毒病防控 吡虫啉灌根+银膜避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