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的定期存款,5年后却被告知‘账户空空如也’,换来的只是一张不值一提的保险单。老人气得几乎晕厥,银行却推得一干二净。这场闹剧的背后,是谁在贪婪?又是谁在伤害本该最值得信赖的客户?”
“什么保险单?我存的是定期存款!”老周的声音有些颤抖,眼里充满了疑惑与愤怒。柜员低头查看系统,表情逐渐变得复杂:“确实不是存款,是保险单,而且不能直接取现。”老周听完,大脑一片空白。他只觉得嗓子发紧,血压直往上窜,几乎站不住脚。他心里像被撕开了个大口子:这是他一辈子的血汗钱啊,就这么没了?5年前,老周攒够了20万积蓄,想着把钱存进银行,既安全又能赚点利息。当时,一个年轻的银行工作人员满脸堆笑地接待了他。“老伯,这么多钱,放着也是放着,存5年的定期最划算了。”那人嘴里叼着一支笔,麻利地翻着桌上的资料,满脸都是专业与热情。
“好了,这就是您的存款单。”工作人员递给老周一张单据,那上面印满了专业术语。老周接过单据,脸上的皱纹挤成了一朵笑花。他万万没想到,这份“存款单”背后,竟埋下了毁掉他信任的隐患。5年后的今天,当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老周他的钱变成了保险时,他的愤怒和绝望已经难以用语言表达。他几乎是用尽全身力气质问:“你们银行怎么能骗我?我明明存的是定期!”银行迅速展开核查。几天后,答案让人瞠目结舌——原来,当年的工作人员擅自将老周的存款以定期的名义,全部购买了保险。而保险公司早已将这笔钱用作投资,5年过去
保险的兑付金额远远低于银行存款的收益。老周彻底懵了。他这一辈子只信银行,连股票都不敢碰,结果竟然被银行“摆了一道”。银行方面试图安抚老周:“老人家,您可以去找保险公司兑付本金,我们也会协助。”可当老周要求补偿利息损失时,银行却推得一干二净:“这是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不是银行责任。”更可笑的是,那名工作人员早已辞职,连影子都找不到。屡次协商无果后,老周一纸诉状,将银行和保险公司一起告上了法庭。法庭上,银行辩解称:
“这是员工的个人行为,与银行无关。”而保险公司则表示:“投保协议上有老周的签字,合同真实有效。”老周气得浑身发抖:“我一个字都不认识,签名按手印都是听你们工作人员指挥的。你们就是骗我这个糊涂老人!”法院经过多次审理,最终认定: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销售保险,银行需承担主要责任;保险公司未对客户进行承保信息确认,也有不可推卸的过错。最终,法院判决老周获赔2万元利息补偿,同时保险公司退还本金及部分收益。虽然损失无法完全弥补,但老周终于拿回了属于自己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