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锋相对的“战争”!第4届云上HIFI赏分享环节回顾

耳边事数码情 2023-10-07 07:53:03

9月24日,第4届云上HIFI赏圆满结束。除了趣味十足的线下闯关活动、丰富多彩的器材试听,以及生动有趣的线上品牌发布会环节之外,主办方精心筹备的4场围绕HIFI圈热议话题的分享环节也在线上和线下收获了满满的人气。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顾分享环节的精彩内容吧!

如果你想了解活动其他环节的详细内容,请点击:

HIFI圆桌谈

12:00-13:00

揭秘HIFI“暴利”

在第一场“HIFI圆桌谈”活动中,品牌代表飞傲企划推广部经理Matt、拓品品牌经理Child、乐彼精密工程师万鹏和资深媒体人梼昧狂客齐聚一堂,发表了对于HIFI器材的“暴利”以及“性价比”等争议话题的看法。

其中,围绕着“性价比”这一概念,嘉宾们的发言可谓针锋相对。狂客觉得所有追求“极致”的产品其实都很难用“性价比”来衡量,而HIFI恰恰就是一项追求极致的事业。所以,HIFI产品的“性价比”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自己的主观需求,而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万工对狂客的观点也比较赞同,从自己的角度而言,他希望乐彼能做出每个价位里“声音最好”的产品,有了好声音才是有“性价比”的前提。而声音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还是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息息相关。他还从自己的研发经历举例说明,很多时候研发人员可能需要为了提高一点点的指标而增加数倍的投入,有些人认为这一点提升十分值得,而有些人可能不这么觉得,所以“性价比”很难制定一个标准。

而Child和Matt对于这个问题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Child表示,“性价比”需要有一个客观尺度来衡量。例如产品的用料、参数和指标等等,都是评价性价比的辅助因素。Matt也认为,“性价比”的评判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如果一款产品能够在元件的选用、声音的调校和使用体验等各个方面都完全不逊色于价位更高的产品,那它就是一款客观尺度上“性价比很高”的产品。他还特别强调,他完全能理解很多消费者会对品牌有“成见”,但他还是更建议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做一些了解和试听,做到“耳听为实”,这样得出的评价才是可信的。

主持人依稀再一次向品牌方提问,以硬件为计算标准,HIFI产品的毛利润往往可以达到惊人的30%-40%,这是不是证明HIFI行业天生就是“暴利”的?品牌的定价策略一般是怎么制定的?Matt表示,飞傲的定价策略是在内部精细计算了各方成本和利润之后制定的,同时他们在确定价格的时候还会考虑同类竞品的价格,以及市场环境的接受度。同时他也强调,价格的制定和品牌的竞争应该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形成良性竞争,整个圈子才能健康发展。Child也表示拓品一直坚持朴实的定价策略,甚至近年还有“升级降价”的现象,希望能够让更多的烧友体验到优质的HIFI产品。

万工则表示乐彼研发人员的心态和另外两个品牌有所区别,更接近于“玩家”的心态,处处想要追求理想的效果,而不太会考虑投入回报比。因此,乐彼很多产品只是看起来利润高,实际上这些产品的研发成本往往是巨大的投入,并且在很多细节打磨上花费了不小的隐性成本。狂客也借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研发方向的选择还是要取决于品牌本身要做的是普适性的HIFI产品,还是要追求真正的HI-END产品,这两种方向决定了截然不同的成本投入。所有具备“突破性”的产品往往都是不计成本的投入才能换来的,对于这类产品实在没有必要过于强调所谓的“性价比”。而有些品牌对于销量和市场接受度有着严格要求,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把控好产品研发的“投入回报比”。对于这类产品,我们也没有必要要求它们时刻带来“突破”和“惊喜”。

除了以上话题之外,嘉宾们还就HIFI产品的定价逻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7:30-18:30

“枪文”那些事儿

在第二场“HIFI圆桌谈”活动中,资深媒体人曾经是九段、李凌佳琦,资深烧友山里的王老师和织语主理人白河这4位HIFI圈大咖齐聚一堂,分享自己的“入坑史”和对评测文章的解读。

本场活动的话题围绕专业媒体的评测和普通用户分享的区别展开,王老师从一个用户的角度提出,普通用户的分享往往出于自己对一款器材的热爱,因此会更加具有真情实感,其中包含着对自己喜悦心情的分享。但是媒体的评测可能行文更加规范,逻辑更加紧密,阅读起来也会让人感觉更有“专业性”。

李凌佳琦则补充道,专业媒体作为连接产品的设计者和用户的桥梁,身上的担子是比较重的:既要对用户负责,也要对厂商负责。专业媒体要在品牌的宣传上赋予产品新的内涵,并向用户传递价值,例如,每一款产品都会有自身的特点和适合的人群,媒体在文章中就需要明确表示,这款产品适合哪些群体,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而白河则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补充了他在评测中会从品牌历史和设计美学角度来分析一款产品,这也是普通用户很少会涉及的角度。他认为,自己的每一篇评测所选择的器材,都必然是他发自心底认可的器材。而文章本身,则需要全方位地从主观和客观方面诠释器材的“美”,才显得有价值。

另外一个尖锐的话题围绕评测商业化这一议题展开,主持人向几位媒体人提问,评测文章商业化之后,内容是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是否还值得信任?九段认为时间是一把最好的尺子。HIFI圈是一个很小的圈子,烧友们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如果一位媒体人输出的内容,能够得到烧友长期的信任,也能获得品牌的认可,那就说明他对于评测本身是“真诚”的,是用了心思的,而这与他从评测中获得的“收益”并没有直接关系,因为一个人的态度是通过文字就能传达给所有读者。而李凌佳琦提出了一个关键的现象,在HIFI圈子里,现有的优秀专业媒体大都是凭借着对HIFI本身的热爱创作出优质的内容,然后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那些一开始就抱着以盈利为目的的媒体大多数都被淘汰了。

而白河则补充道,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到让观众信服的专业水平,那就不能在一开始把“挣钱”作为这件事的目的,而是作为做好了这件事之后的“结果”或者说“奖励”。实际上每件事情的投入回报是有定数的,当你付出诚心去对待自己的文章,对待每一件器材,那么自然而然它会给你带来应有的“硕果”。九段最后补充说,自己作为媒体,对待评测内容的诚意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首先,对于需要评测的器材,他会进行一段时间的深入体验,保证自己对它有足够的了解;其次,对于器材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他会向品牌如实相告,也会在文章里指出,保证输出的内容符合自己的主观感受。

除了以上话题之外,嘉宾们还就“云试听”的意义、评测视频和图文内容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云上大师班

13:00-14:00

梼昧狂客 | HIFI的主观判断与客观测试

在第一场“云上大师班”的“课堂”上作为特邀嘉宾的梼昧狂客从HIFI音响的定义出发,由浅入深,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HIFI产品的评价标准,以及主观感受与客观测试在产品评价体系里各自起到的作用。

狂客首先诠释了“HIFI音响”这个概念——这是由“HIFI”和“音响”两个词构成的概念。“音响”是由电声科学指导,工业制造,服务于用户主观欣赏的电声产品,因为它是电声产品,所以它必须满足电声技术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包括技术层面上对功能和需求的支持。而“HIFI”则指的是这些电声产品重放音乐的品质是否够高,换句话说,也就是是否好听,是否能满足使用者的耳朵。所以HIFI音响的判断必然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上进行的。

主观要素包括:

1、背景噪音、声场表现、失真度等相对直观的部分;

2、音色、瞬态、频宽等相对没有那么直观的部分;

3、玩家具体的听力状况、环境布局等无法统一量化的部分;

4、歌曲内容、针对性的聆听诱导、主观审美倾向等没有客观标准的要素;

5、由通感/联觉效应带来的不相关的主观描述。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往往会发现,对于同样的产品,不同的使用者会给出不同的评价,这其实和用户的“水平”无关,而是各种主观要素交织而成的结果。

那么,是不是由此就可以认定,客观测试对于器材的判断就一定更加公平,更有参考价值呢?对此,狂客认为不可一概而论。他首先解释说,音响器材的客观测试,一般指的是基于一定的测试标准和条件下,使用电声仪器对其进行的标准化测试。这类测试主要有两大好处:1、标准化,可验证,可复核,避免了测试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以进行直观的对比;2、具有全面性,通过不同的测试项目可以展现被测试机器多方面的性能。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定仅凭客观测试就能判断一款器材是否优秀,因为我们始终不能忽略一个问题——客观测试与主观感受并不完全呈正相关,优秀的参数表现,不一定会被人耳感知到。因为人耳感受的内容与仪器测试的内容有所区别,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与电声测试场景有所区别,而且电声技术又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完全契合用户的需求。所以,客观的电声仪器测试可以告诉我们,一台机器是什么样的,它能用来干什么,做得好不好,但它无法保证用户一定会喜欢这台机器。

最后,狂客总结了自己的观点:HIFI实际上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尽管我们的主观感受无法标准化,无法统一量化,但主观感受的判断在器材的评价体系里始终是十分重要的。

20:30-21:30

白河 | 谈听音观:音乐的真与美

在分享环节的最后一个部分,白河给大家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艺术讲座”,向大家讲述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音乐乃至艺术的“真”与“美”,如何培养完整的审美体系,并阐述了听音观的概念和意义。

在演讲的开头,白河先带大家赏析了一组油画、摄影和雕塑作品,阐述了如何理解“真”“美”以及“审美”这几个关键的概念,并询问了观众们对于这些艺术品之“美”的感受。在他的理解里,审美在很大程度上会受时代、文化等背景因素的影响,“美”中有“真”而“真”中也有“美”,二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美”的事物不一定“真”,但“真”的事物往往终归会回到“美”上。因此,被大众所接受的音乐一定是具备了“可听性”的。而对于那些背离了“真”和“大众审美”的艺术形式,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说它们没有“美”的地方,但这类艺术几乎必然会成为小众艺术。

接下来,白河对于音乐中“真”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很多人认为音乐会的现场就是判断声音“真实性”的绝对标准,对于这一观点,白河认为其有一定道理,但又过于片面。首先,他认同发烧友们应该多找机会去音乐会的现场,通过反复聆听真实的乐器带来的感官感受,从而建立起自己对“真”的标准。但他又强调,这种“真”实际上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两把小提琴的音色是完全相同的,而同一款乐器在不同的演奏者手中,又会有不同的音色表现。之后,他又以音乐厅内不同的座位安排为例,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哪怕是同一场音乐会里,观众们因为坐的位置不同,听到的声音也会不一样,但他们每个人听到的又都是“真实的声音”。

因此,所谓的“真”并不代表着唯一的标准,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需要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不断地亲身体会,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相对准确的一个标准。白河还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多年来聆听音乐会的时候积累的一些经验:对于刚开始接触现场音乐会的朋友来说,根据票价来判断座位的好坏,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比较准确的。而经验丰富的“老鸟”,就可以根据当晚乐曲的具体需求和自己的听音喜好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位置。

此外,白河也表示,音乐本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很多时候,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器材的设计者,都是在传递自己的审美,而不同人因为审美上的差异而造成听音观的差别都是很正常的,听音观本身并没有对错可言。更何况,千人千耳,每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受也是有所区别的,盲目根据他人听音观来选择器材并不可取,为听音观而争论更是毫无意义。

最后,白河希望烧友们可以永远保持一种谦虚开放的态度来聆听音乐和相互交流,这样也有利于我们在发烧过程中不断学习收获,得到更多乐趣。

吐槽奇葩说

本次活动还特别设置了“吐槽奇葩说”环节,让烧友们可以各抒己见。吐槽的主题是“经典器材”。大家入坑的第一副耳机是什么?至今听过最难忘的器材又是哪款?如果有机会,你希望哪款已经停产的经典器材能够“复活”呢?

尽管第4届“云上HIFI赏”的分享环节已经结束多时,但大家对于HIHI圈内各类热点话题的兴趣却不会退减。之后,我们还会在定期举办的“云上巡赏”线上直播活动里,联合圈内各界人士给大家带来更多新鲜有趣的话题,也欢迎烧友们参与到这些激烈的讨论之中,分享你们的有趣经历!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云上巡赏”的相关内容,欢迎点击链接看看大咖们过往讨论的话题。

如果你也有希望大咖们回答的问题,或者是感兴趣的尖锐话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0 阅读:41

耳边事数码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