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校长丁奎岭:年轻人不内卷的秘诀

好书 2025-03-29 21:36:29

“内卷”是当代年轻人无法回避的焦虑。在“绩点为王”的竞争中,如何避免无意义的消耗?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院士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给出了破解内卷的答案:从“流水线式内耗”转向“热爱驱动的创新”,从“标准答案的追逐者”变为“自主成长的创造者”。他的观点不仅为高校教育改革指明方向,更为年轻人提供了突围内卷的实践路径。

一、破解内卷的核心:以热爱驱动人生

丁奎岭多次强调,“只有热爱,才能做到极致”。他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导演饺子为例,指出真正的突破往往源于对事业的专注与热爱,而非被外界竞争裹挟的焦虑1。

“热爱”的本质是自我驱动:当个体将目标锚定在兴趣与使命上,竞争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自我突破的阶梯。

警惕“伪内卷”陷阱:盲目追求绩点、论文数量的“流水线式内卷”消耗创造力,而基于热爱的探索才能形成可持续的成长力。

这一观点与北大教授姚洋“必须内卷”的论调形成鲜明对比。丁奎岭的“热爱论”更强调从内部打破认知局限,而非被动接受外部压力。

二、教育变革:从“填鸭式流水线”到“乐高式自主构建”

丁奎岭犀利指出当前教育的症结:“算法培养不出批判思维,流水线式教学扼杀创新”。为此,他提出两大改革方向:

动态化培养模式:

打破传统固定课程顺序,推行“模块化、微课化”教学,让学生根据需求自主组合知识模块,像拼乐高一样构建个人能力体系。

用“创新成果”取代“标准答案”,以竞赛、实践项目等“比武场”替代内卷化的期末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AI+HI双驱动教学:

人工智能(AI)提升教学效率,但教师(HI)的引导不可或缺。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路人”,在人格塑造、思维启发中赋予教育温度与智慧。

三、突破边界的三大行动指南

丁奎岭在2025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进一步提出年轻人实现“不设限人生”的路径:

突破认知极限:

以交大“溟渊计划”为例,面对深渊探索的极端环境,唯有专注与坚持才能开辟新领域。年轻人需在“快时代”中沉心钻研,成为行业突破者。

超越思维局限:

学科交叉是创新的关键。如交大团队融合生物学与AI开发蛋白质功能预测模型,证明跨界融合能催生颠覆性成果。

拓展人生界限:

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如黄旭华、王振义等交大前辈,以“大我”情怀突破“小我”局限,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四、高校与社会的协同:打造“不内卷”的生态

丁奎岭认为,根治内卷需系统性改革:

高校层面:建立“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容错机制,支持“高价值、极交叉”科研,让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社会层面:摒弃“唯排名论”,为青年学者提供成长空间与合理回报,避免“收入落差倒逼功利内卷”13。

结语内卷的本质是资源错配与价值迷茫。丁奎岭的答案指向一个更本质的命题:真正的成长,源于热爱驱动的创新与系统支持下的自主探索。年轻人需要的不是“躺平”或“硬卷”,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乐高式成长路径”,在突破与融合中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

正如丁奎岭所言:“认知的极限是相对的,但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息。”拒绝内卷,从拥抱热爱开始。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