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我曾经在一所中学里,大约在一九九一年六月,也就是我八、九岁的时候,在一所中学里观看了这部片子。
“我还记得,一开始学校还会让我们的教师们去看一场电影,他们告诉我们,他们在看一场非常感人的电影,我们的教师们都被感动的热泪盈眶,所以他们就把那首《世界上只有母亲才是最好的》交给了我们,没过多久,他们又会让我们去看那首歌。”
具体的情节我已经记不清了,也没有再看过,只有一幕我记得很清楚,那就是那个母亲在一座庙宇前,对着自己的儿子磕头,额头上都冒出了鲜血。
那个时候,许多年纪比我大的女生都在哭泣,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在哭泣,但我知道,如果是平时,我是绝对不会哭泣的。
在看过了这部影片之后,我们又去上学,我们的班主任又一次把《世界上只有母亲最好》讲得很仔细,直到所有学生都能唱出来为止,在每年春天到来之前的五分钟里,班主任都会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唱歌,让他们清醒过来。
它被称为经典之作,他其实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部影片,更因为它也是一种对母亲的一种表达。这是80后和那些曾经看过这个故事的人,他们所见过的,只有这一次,他们所见过的,最细致的,真实的,表现出了母亲对他们的关爱,再往前数年,我还没有去学校的时候,曾经在台湾,看到过一部关于母亲的纪录片,叫做《星光与我》,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还有一首《鲁冰华》,也是一首关于母亲的歌。
与此同时,当我们听到有人在赞美他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那首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那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唱的歌。
九十年代的时候,提到父爱,他就会想起课本上的“背影”,或者是电影里的“山”,“人”,“狗”。
提到民办老师,提到农村的学校,大家就会联想到《凤凰》、《孩子们》之类的影片。
影片的情节和情节,并不完全符合我的农村生活,然而,那份对孩子的无私之爱却是共有的,它其实有着实实在在的外表,并且通过一件艺术作品的形式来展现出来,将这份情绪的表现,与个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清楚而又直接。
在过去,许多农村的家长,他们一辈子可能都不太会懂得“父爱如山”、“母爱”这些词语和表述,但是他们会本能的明白:孩子是我身体里掉下来的肉,怎么能不宠爱呢?
每个时代都会发生改变,所以,他们对这个时代的共鸣和理解的深度程度也会发生改变。我不确定,20岁以上的年轻人有几个人会完全地看完这部影片,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因为每个时代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都是有很大差别的。
自从那个时代以来,关于母亲的故事并不少,但那种独特的感觉却是无法替代的。
《妈妈再爱我一次》,我并不认为它有多么精彩,但我却能记住当时的气氛和感觉。母爱,并不一定要通过看一部电影,才能体会到,在我的生活中,在我的周围,包括自己的父母,都已经带给了我很多的感动。然而,这些感动都是一些细枝末节,混乱不堪,有的时候还会被忽视掉。而一部文学作品,恰好可以作为一种催化剂,将我们心中的感情激发出来,将我们心中的感情激发出来,让我们记住,回顾,反思,领悟。就像是勇气、牺牲、无私、奉献、大无畏,所有这些抽象的精神理念都是通过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表现和展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它们。
而这部影片就是这样一个媒介,它就如同一个发泄情绪的水龙头,让那时的人民群众在心中对母亲的爱有了一种深刻而又无法替代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