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刚开年,许世友感觉身体不对劲,就去医院做了个全面检查。没想到,医生告诉他已经是肝癌晚期了。
许世友谢绝了刘轩亭的邀请,明确表示不愿意前往北京。
刘轩亭再次向许世友提及解放军总医院在癌症治疗方面的专长,许世友的家人也一致建议他前往北京就医。然而,许世友却出人意料地回应道:“北京的路太窄了。”
听到这番话,众人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北京的街道宽敞得很,哪来的狭窄一说?这种解释未免太牵强了吧?
许世友见大家对他的话表示怀疑,便进一步解释道:“北京那地方人太多了,真要争论起来,我肯定不是对手,所以我才不想去。”
去北京是让你看病的,又不是去跟人争执的,谁会没事找你吵架?
众所周知,这不过是许世友的一个托词。他压根就不想去北京看病,大家都清楚他的倔强性格,再怎么劝说也是白费力气,最后只能放弃。
许世友为何拒绝前往北京接受治疗?难道他不在意延长自己的生命吗?
经过仔细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五个主要因素。
许世友为人坦荡,对于人生的衰老与死亡持有超然的态度。
那时,许世友已年届八十,这在当时已是罕见的长寿。他的许多老友早已离世,就连他最为敬仰的毛主席、周总理和朱老总也辞世近十年。因此,许世友对生死之事早已看淡,不再挂怀。
许华山回忆,父亲许世友在得知自己患了肝癌的那天,依然表现得非常轻松。他笑着对女儿说:“孩子,爸爸出事了,可能活不长了。”
许华山回忆道:“面对致命的疾病,他展现出的那份淡定和从容让我难以忘怀。他似乎完全没把体内的癌症当回事,那种态度就像在说,这个病根本不值得他放在眼里。”
许世友坚持拒绝前往北京接受治疗,甚至在南京时也不愿去医院。他照常处理日常事务,表现得与平常无异。
这种面对死亡的坦然态度,在那一代革命者中相当普遍。他们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目睹了太多生命的消逝。日复一日的生死离别,早已让他们对死亡习以为常。在他们眼中,死亡不过是人生常态,根本无需畏惧。这种超然的心态,源于他们在动荡年代中的特殊经历,使他们对生死有了不同于常人的理解。
许世友明白,肝癌这种病没法治,就算去北京也改变不了什么。
即使在现代,癌症依然被视为无法根治的疾病,尤其是到了晚期阶段,治愈的希望几乎为零。许世友对此也心知肚明。
周恩来总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尽管中央为他提供了顶级医疗资源和专家团队,但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的痛苦,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病情。
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曾提到,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原本精神矍铄的面容因肌肉萎缩而显得憔悴不堪,令人心痛。尽管病痛缠身,他依然以顽强的意志坚持治疗,这种毅力远超常人,换作其他人或许早已选择放弃。
许世友深知周总理的病情,连周总理都束手无策,他去了北京又能有什么改变?与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承受无尽的痛苦,不如选择早点解脱,走得干脆利落。
许世友长期驻扎南京,将其视为自己的根据地。他希望能在人生的终点,继续留在这座他熟悉的城市。
许世友自1955年起执掌南京军区,直至1973年转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他在南京这片土地上坚守了整整18个春秋。
1980年,许世友结束了广州军区司令的职务,随后被调往北京,担任中顾委副主任。然而,他并未长期留在北京,而是选择回到南京生活,极少前往北京履职。
许世友与南京有着密不可分的情感纽带。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他的记忆,南京军区的众多将领也曾是他的旧部。正因如此,在人生的终点,他毅然选择留在南京,即便面对死亡,也不愿离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许世友曾表达过对自己身后事的忧虑,他不想在离世后被安排在八宝山公墓。
对许多人而言,能够在八宝山公墓长眠被视为一种极高的荣誉,那里安息着众多开国元勋。然而,许世友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归宿。
20世纪50年代,中央推行火葬政策,所有中央委员都签署了同意书。然而,许世友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他直接找到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从小就离开了家,没能在母亲身边尽孝。我死后希望能陪在她身边,和她一起土葬。”
毛主席对许世友的这份孝心表示理解和支持,最终批准了他的请求。这使得许世友成为唯一一位获准土葬的开国将帅。
1985年,许世友心里有些不安。那时候,全国已经全面推行火葬制度,毛主席也已逝世多年。许世友心里琢磨:主席生前说过的话,现在还会有人照办吗?
许世友担心自己若在北京离世,遗体可能会被火化并安葬在八宝山公墓,这与他“死后尽孝”的愿望相冲突。
然而,许世友不便直接道出真实原因,只能以“北京街道拥挤”、“首都人口密集”等借口来婉拒。
许世友还考虑到一点,去北京后喝酒会不太方便。
许世友对酒有着极度的依赖,日常饮酒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即便在患病期间也未曾中断。然而,当他前往北京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时,这种习惯便受到了限制。医院的规章制度严格,不允许患者饮酒,因此他在那里无法像往常一样自由地享用酒品。
有人可能会提出,即便在南京的医院里,医生也不会允许患者饮酒。
尽管医生明确反对,但在南京,许世友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只要他有意饮酒,总能找到各种途径来实现这一愿望。
没过多久,许世友的健康状况持续下滑,最终在众人的坚持下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在医院里,他全天候由专业的医疗团队密切监护。
然而,尽管戒备森严,许世友依然成功搞到了酒。
某天,医院工作人员在病房内嗅到了酒精气味,随即展开搜查。最终,他们在沙发下方发现了一瓶已经饮用过半的烈酒。
医务人员对此感到十分不满,于是请来了院方负责人,共同对许世友进行严肃的劝诫。然而,面对众人的指责,许世友只是憨厚地笑了笑,并承诺今后会注意,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事发后,院方立即强化了管控措施,全面禁止酒精类物品带入医疗区域。严格执行新规,在院区各入口增设安检设备,对所有入院物品进行细致排查。同时,医院安保部门加强巡查频次,重点监控重点区域,确保禁酒令落实到位。医务人员也收到明确指示,严禁携带任何含酒精物品进入工作场所。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维护医院正常诊疗秩序和患者安全。
然而,事情还没消停多久,新的麻烦又来了。
清洁人员在打扫洗手间时,意外发现里面挂着一件军大衣,这让他们感到疑惑。当时正值夏季,天气炎热,许世友为何会穿着这种厚重的衣物?
工作人员取下军大衣时,意外发现大衣内藏有一瓶酒。
许世友再次受到了严厉的指责。
许世友在南京住院期间,尽管医院管理严格,但他总有办法搞到酒喝,让人难以防范。
因此,许世友不愿前往北京就医,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便是无法饮酒。对他而言,没有酒的日子简直难以忍受。
饮酒无疑加速了他健康状况的恶化,最终导致他在1985年10月22日去世,时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