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没有界限感的教育,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

蔓蔓箐萝 2020-06-20 20:20:13

现代社会,学生教育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一名初中学生在学校跳楼坠亡,原因是他被班主任强行剃了光头。心理委屈跳楼!

上诉现象是中国模糊的界限感所引起的。这种情况下,成人和孩子都缺乏“界限感”

从心理学上来说,界限感是指在懂得自己和他人或事物在人际交往中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明确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然而,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亲情和联结,但却是缺乏界限感的国家。从孩子出生到他恋爱、结婚,他被来自父母、七大姑八大姨太多的关爱所包围。使得孩子的界限感在过度的关爱中渐渐消失。没有界限感的孩子倾向于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自私,要么被动,缺乏追求,脆弱容易受到伤害。

那么,孩子如何在自己的世界里建立清晰的界限感,成为独立健康的人呢?

孩子天生就有一种“界限感”。所以在以下两个特定阶段,父母先不要去破坏孩子的界限感。

大约2-3岁时期,孩子进入在心理上被称为“第一反抗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能力大大提高,他探索的欲望和自我主张变得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喜欢“唱反调”。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大胆尝试,不要因为孩子还小,而忽视他们对独立的渴望,从而破坏他们的“界限感”。

12-15岁左右,孩子进入“第二个抵抗期”阶段,即“青春期”和“叛逆期”。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们交流。不应该以防止孩子变坏为由扼制孩子独立的愿望,以至于再一次侵犯他们的“界限感”。

我建议,父母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尊重孩子的“界限”,允许孩子有说“不”的权利!

尊重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只有在尊重这一前提上进行教育,孩子们才能真正拥有“自我意识”,并把“我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不应该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2.父母要保持“界限”,并教孩子学会接受拒绝。

允许孩子说“不”并不意味着父母每次都让步。从小教会你的孩子接受拒绝,孩子才会习惯被拒绝。当你拒绝孩子时,不应该用强硬的态度,这种态度通常会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应该保持同理心,先表示理解,再讲清楚原因。当你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觉得自己有选择的权利时,他才会平静地接受拒绝。

3.培养社交技能,教会孩子礼貌地表达拒绝。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教育孩子礼貌地表达拒绝是非常重要的。当决定拒绝时,你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我知道你的意思”,然后再说“但是”来表达你的拒绝,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在拒绝时一定要清晰,直接,具体、礼貌拒绝。不要让对方感觉到难堪和不受尊重。

总之,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的人生“不憋屈”,那就从教他捍卫“界限感”开始吧。

0 阅读:39

蔓蔓箐萝

简介:假如人生不曾相遇 我还是那个我 偶尔做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