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弱小的曹国都“摆不平”,宋襄公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于是想到了南方实力强大的楚国,若是能利用楚国的威力号令天下,就能“化解”与各诸侯之间的矛盾,进而冲击中原霸主的至尊地位。
其实,宋襄公完全想错了。楚国当时是楚成王,一位靠弑杀兄长夺位且执政已经三十多年的君王,其通过交好中原诸侯,平定夷越之乱,大力开拓江南,使楚国国力日盛。明白人都知道楚成王志在称霸,又岂能被他人利用。
公元前640年冬,宋襄公派人与楚国、齐国反复磋商后,向楚成王、齐孝公发出邀请于次年春会盟于鹿上。消息传到鲁国,鲁国大夫臧文仲认为,能放弃自己的欲望去追随他人的欲望的,事情可以成;若想逼迫他人跟从自己的欲望,就很难做到。臧文仲以从善如流、不耻下问扬名于世,其意思是,靠什么春秋大义来确定霸主地位,而不是以军事实力来争霸,那基本上“没戏”。
左师目夷更加悲观,其说:小国争当盟主,这是祸事,宋国恐怕要灭亡了,能晚一点失败就是幸运的了。
宋襄公的做法无异于与虎谋皮。
此时的宋襄公一心想要称霸诸侯,心里已经听不进别的事了。
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楚成王和齐孝公在鹿地会盟。盟会上,宋襄公仍以盟主自居,齐、楚两个大国甚为不满。宋襄公如此不谙世理,并坚持己见,注定不能完成称霸。最后楚成王提出暂时搁置争议,等到秋天的盂地会盟再说。
秋天到了,宋襄公依约前往盂地。左师目夷带上军队随同护卫,这个合理之举也被宋襄公说了一通,其说会盟时都不带军队的约定是自己提出来的,我们堂堂宋国当然要遵守。
行进途中,目夷心里不踏实,并且以楚国人向来不讲信用为由,劝说宋襄公还是带军队随行。结果还是被宋襄公否定了,并说自己带军队就会造成盟国之间不信任。于是宋襄公气宇轩昂地“只身赴会”。
对于盂地之约,齐、楚两国反应不一,齐国借口国内有事就没有去,而楚国提前埋伏好军队,见机行事。盟会上,宋襄公与楚成王为霸主之位发生争议,楚国突然派兵把宋襄公抓起来。关了足足三个月后,诸侯在毫地开会时,目夷经过鲁僖公斡旋,宋襄公才被释放。
宋襄公吃了这么大的亏,其为了自己心中的“仁义”,撞了南墙还不知道回头。
公元前638年春天,郑文公前往楚国面见楚成王,表明郑国正式附庸于楚国。宋襄公一气之下率领卫、许、滕三国讨伐郑国。岂不知讨伐郑国等于就是向楚国宣战。目夷对周边的众大夫说:我所说的大祸就在此时了。
楚国那么强大,正愁没有借口,于是就把大军开向宋国的边境。宋襄公赶紧带兵赶到泓水南岸驻扎下来。楚军大部队渡泓水时,目夷劝宋襄公半渡而击,定能打败楚军。宋襄公却说:不行!我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楚军渡河还没来得及整队布阵,目夷又催促宋襄公出击,宋襄公竟然责备说:楚军都没有排好阵,怎么可以打呢?后来,两军摆开架势开战,宋军大败,宋襄公中了一箭。第二年五月,宋襄公因伤重不治而亡。
这就是宋襄公被嘲笑最多的事,也是典故“宋襄之仁”的由来。也许宋襄公失败之后会说:人心不古啊!其实是宋襄公灌了“仁义”这个迷魂汤而没有醒啊!
后话,从宋襄公后,宋国夹在大国中间,以致战事不断,国力不断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