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初,庞德之子庞会奉司马昭之命灭蜀,并在成都大开杀戒,不仅关羽满门被斩,就连刘备的孙子都做了庞会的刀下冤魂,但为何诸葛亮的后代却被保护起来了呢?其实,这才是司马昭的高明之处。
公元264年初,原蜀国都城成都迎来了一场惨烈的战火之灾。曹魏大将庞会为报父亲庞德被杀之仇,在成都大开杀戒,不少蜀国官员命丧当场。
其中,武圣人关羽的后人逐一被杀,以至于关羽绝后,另外,刘备的孙子,也就是刘禅的儿子刘叡,也被格杀,一时间,整个成都可谓是尸山血海。
但在大批蜀国高级官员被杀的同时,军师诸葛亮的后人不仅没有遭到曹魏大军的屠杀,反而还被很好地保护起来,不仅如此,就连先前战死沙场的诸葛亮儿子诸葛瞻,也被曹魏大军以礼厚葬。
相对于关羽后代的遭遇,显然曹魏方面是差别化对待诸葛亮后人,那么,这种差别化待遇,究竟是为什么呢?莫非有什么玄机不成?
实际上,之所以诸葛亮的后人能免遭屠杀,并被保护起来,其实正是曹魏方面以及掌握实权的司马昭一招妙棋,只有这样做,才能体现司马昭的高明之处,也能让他牢牢坐稳自己在曹魏只手遮天的位置。
公元263年,对于蜀国来说,可谓是一个多事之秋。
就在当年,素有“魏之子房”美誉的大将钟会,奉司马昭之命率军攻打蜀国,同时,名将邓艾作为偏师,也领兵三万,自侧翼来协助灭蜀。
早在大军压境之前,蜀将姜维就上表后主刘禅,要他派兵驻守险要之地,以防不测,但刘禅听信宦官黄皓之言,认为钟会不可能来,因此,并未做什么动作,而蜀国的灭亡,也自此埋下了隐患。
为什么司马昭会在这个时候攻打蜀国呢?这还要从几年前,魏国的第四个皇帝曹髦之死说起。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父亲是东海王曹霖,原本曹髦是没机会当皇帝的,但由于当时专权的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想再立一个傀儡曹据为帝,结果遭到了郭太后以及众大臣的阻拦,最终双方各退一步,立了魏文帝曹丕在世的诸孙中,年龄最大的曹髦为大魏皇帝。
但曹髦的皇帝之位并没有做多久,在他登基六年后,因不满司马氏专权秉政,便计划兴兵讨伐司马昭,结果消息泄露,太子舍人成济弑杀,年仅19岁。
曹髦之死,表面上看是成济所为,但实际上在当时,都知道背后是司马昭的指使,古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便出自这里。
但作为司马昭而言,面对曹髦被杀,他坚定地撇清了和自己的关系,在成济事后向他邀功时,司马昭故作糊涂,并当场斥责成济为何杀了皇帝,这就让成济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
最后,成济自感羞愧,爬到房顶大声喊冤,吸引了不少人议论纷纷,而恼羞成怒的司马昭,为了消除影响,居然命人将成济乱箭射死。
虽说司马昭极力否认成济所为和他有关,但朝中大臣并不傻,暗地里多少司马昭多有指责,一旦“弑君”的罪名被坐实,那么对司马昭在朝中的地位,以及日后的动作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司马昭必须做点什么,不能任由大臣们在背后戳脊梁骨。
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逼着郭太后下了一道旨意,在旨意中,宣称曹髦自登基后,“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并且意图毒杀大将军司马昭,总之就是将曹髦一顿污蔑,反正死无对证,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当然,仅仅是一道旨意并不能改变什么,这个时候,司马昭需要立功,立一件不世奇功来堵住悠悠众口。
那么什么才是不世奇功呢?经过司马昭的深思熟虑,唯有灭个国,才能称得上不世奇功。
但灭谁就成了一个问题,众所周知,一直与魏国相爱相杀的对手,只有东吴和蜀国,但这两个国家并不好打。
首先,东吴地处长江之外,占据天险,因此一时半会不好打下来,其次,蜀国虽说相对好打一点,但按照惯例,一般都是蜀国攻魏国守,所以,打蜀国还真没多少信心。
不过,最终司马昭还是决定攻打蜀国,原因很简单,蜀国发生了严重的内讧。
后主刘禅登基后,姜维也成了蜀国的实权人物,但他一心北伐的策略,让包括刘禅在内的蜀国上下都十分不满,纷纷反对其连年用兵,因此,姜维只得在沓中屯田,以待北伐时机。
也是因为意见不合,让姜维与蜀国的不少官员分歧极大,朝堂上经常出现摩擦,这也就是蜀国出现内讧的原因所在。
有道是趁其病,要其命,蜀国的现状,让司马昭看到了机会,为了立那个不世奇功,他决定发兵灭掉蜀国。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钟会为镇西将军,主持伐蜀相关事宜,钟会出兵后,安排大将邓艾领兵三万,前去沓中地区牵制姜维,一时间,曹魏大军全面压境。
而姜维这边,率主力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却不料想,邓艾这支偏师,兵行险招,自阴平沿景谷道挺进,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奇袭绵竹,并在绵竹一战中大获全胜,斩杀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
在此之后,邓艾大军乘胜追击,直逼成都,后主刘禅眼见胜利无望,加上朝中有谯周等大臣主张投降,最终心一横,带着文武官员,开城门降了邓艾,至此,蜀国灭亡。
但邓艾在灭掉蜀国后,因其功劳极大,遭到了钟会的猜忌,趁着邓艾居功自傲之际,钟会向司马昭上书诬告邓艾谋反,邓艾也因此被押回洛阳受审。
挤走了邓艾后,钟会终于露出了真面目,此时的他手握重兵,自认为无人能比,并且,蜀国名将姜维也一直怂恿钟会兵变,这就让钟会有了异样的心思。
最终,钟会与姜维议定,以为魏明帝的郭皇后发丧为由,将曹魏将士召集起来,逼迫他们同意反司马昭,但众将士对此并不认可,钟会只得将这些人关押起来,以防走漏消息,期间,曾有人建议钟会将曹魏将士全部杀死,以绝后患,但由于消息走漏,造成了众将士发动兵变,最终,钟会和姜维惨死在乱军之中。
而这场哗变,也是蜀国皇室以及官员灾难的开始。
当时,“白马将军'庞德之子庞会也跟随邓艾前来伐蜀,在看到曹魏将士发动哗变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复仇的机会来了。
庞会的复仇,是指当年关羽将其父庞德斩杀一事,自从父亲被杀后,庞会就一直想报仇雪恨。
如今,看到成都大乱,庞会迅速找到关羽后人一家,将其灭门,这就导致了关羽从此绝后,与此同时,众多曹魏将士为了泄愤,也在成都大肆杀戮,刘禅的儿子刘叡、姜维的妻儿,以及大批蜀国官员,都死在了这次动乱之中。
不过,在蜀国的大批官员被杀的同时,诸葛亮的后人却得以幸免,他的孙子诸葛京和诸葛质全部活了下来,这也是和诸葛亮有血缘关系仅存的一脉。
为什么庞会以及曹魏将士会区别对待呢?实际上,这样做对庞会等人和司马昭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首先,诸葛亮无论是在生前还是身后,都赢得了三国上下的一致赞誉,他凭借自身良好的德行操守,不仅让蜀国的将士百姓为之敬仰,并且还让敌国的大小官员对他也十分尊崇。
因此,早在钟会带兵攻打蜀国时,走到阳安口,还专门派人前去诸葛亮的陵墓前祭拜,并下令士兵们不得在诸葛亮的墓周围牧马砍柴,以免惊扰了这位先贤。
所以,从曹魏大军上下,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思想,那就是尊崇诸葛亮,既然要尊崇,那么作为诸葛亮的后人,自然也是蒙其福荫,逃过了一劫。
其次,诸葛亮是蜀汉百姓心中的信仰,这份信仰的地位,可要比蜀汉的实际统治者,如后主刘禅要高得多。
也就是说,蜀汉的百姓们,在看到朝廷被曹魏灭亡时,出于生存不会对抗曹魏大军,但如果作为他们心中信仰的诸葛亮被曹魏辱没,那么百姓们可能就会因此不惜对抗,这一点,显然是司马昭和曹魏大军不愿意看到的。
而钟会祭拜诸葛亮,同时,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死沙场后,邓艾还将其以礼厚葬,都是获取蜀汉百姓人心的举措,同时也是他们自身对诸葛亮尊崇的一种表现。
包括诸葛瞻在和邓艾对阵前,邓艾就曾向其托话,称只要诸葛瞻投降,马上封其为琅邪王,要知道,当时邓艾即使不这样做,拿下绵竹也势在必得,只不过诸葛瞻一心求死,才造成了惨剧。
因此,即便是庞会等人再大开杀戒,不动诸葛亮后人这个底线,他们还是知道的,因为一旦超越底线,那么他们就会迎来极大的抵抗,这显然是得不偿失。
还有,诸葛亮一脉本身就人丁单薄,蜀国灭亡时,仅有诸葛京和诸葛质还活着,并且,两人的年龄也不是很大。
年龄不大意味着就构不成什么威胁,翻不起什么风浪,与其杀掉他们落一个恶名,还不如保全二人,既能博美名,又能收人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而这一切,不仅仅是曹魏将士们的心思,也是出自司马昭的授意,他在紧锣密鼓地谋划着夺位,灭掉蜀国这份奇功已经满足他堵住悠悠众口的需要了,在此之外,也就没有必要节外生枝,如果杀了诸葛亮后人,那么最终的罪责,还是要落到司马昭的头上,残害忠良之后这个大帽子,司马昭是万万不愿意带上的。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后人之所以在蜀国灭亡,大批蜀国官员被杀之际能够保全,主要是由于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以及德行操守,让天下为之敬仰,不仅蜀国百姓纪念他,包括东吴、曹魏的将士也对他十分尊崇,因此,他的后人才因此蒙荫,同时,杀掉其后人,会让百姓逆反,也会让司马昭失去人心,这种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曹魏方面自然不会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