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乡愁何处觅三清漏底挽云烟——采风三清山漏底村随笔

仁道谈小说 2024-12-13 02:58:27

若问乡愁何处觅 三清漏底挽云烟

——采风三清山漏底村随笔

2024年12月9日

叶建华

崇山深处有桃源,

峻岭珍藏别样天。

旧宅苍桑经岁月,

老人安乐享余年。

悠然黄狗护庭院,

觅食麻鸡绕故园。

若问乡愁何处觅,

三清漏底挽云烟。

玉山县作协名誉主席张恭春说:我和建华两个人的友谊已拓展为两个县文人的友谊。我们非常欣慰,见证了玉山县文联作协与永修县文联作协2024年12月8日结成友好合作单位。

2024年12月9日上午,玉山县作家协会主席王耀忠、常务副主席叶琳利、副主席魏文祥、著名诗人查福春和我一起陪同青年作家网总编汪鑫和永修县文联副主席邹良英和作家协会主席张欣等一行6人开启了玉山县的首次采风。我们在文成塔前认字合影,在玉山县文博院驻足,热情的周毅洪院长领着我们介绍了他几间屋子的宝贝,还给每人赠送一方螺纹砚台。我们在玉山考棚深思,在古城墙上谈笑。邹良英、张欣、张青松、胡传银,吴小梅等大手笔将会有精品力作问世,我们期待着。

玉山文友告诉我们,到了玉山应该去漏底村采风,那里有记住乡愁的金字招牌。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颁发的“中国传统村落漏底村”。著名女作家杨七芝、著名朗诵家吴旭和魏文祥陪同汪鑫和我走出县城。沿着蜿蜒曲折的考验驾驶员车技道路进入崇山峻岭,一路美丽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一个小时的车程后到达了漏底村。为何叫漏底村?魏文祥教授的解释是:四面青山漏出了雨水、财富和平地,适宜人类耕种生存,便有了传统村落。汽车能够进村也就近十多年的事。我们的先民在这里耕种土地、收获山珍、休养生息、繁衍后代。大山为他们走出山外制造了重重障碍。许多女人嫁到了这里生儿育女、养猪喂鸡、孝敬老人,一辈子都难得进一次县城。

这里的房子沿坡而建,就地取材,或夯土城墙,或木材结构。不少房子无人居住、斑驳沧桑。几乎每家都有一条看家护院的土狗,见到外来客人比较友善。主人一声令喝便会远远离去。一群群觅食鸡鸭给寂静的村落带来不少生气,尤其是陈家兄弟家的两群冬鸡十分可爱。在我的印象中春天才有小鸡出世。陈家兄弟告诉我。冬鸡鸡蛋和鸡肉的营养价值更高。非常有趣的是我们一行5人其中三人属鸡。当我们与陈姓人家热情的大姐交流时得知她也属鸡,于是我们“四鸡”在门前合影留念,留下一段美好记忆。

告别陈姓人家后,我沿着山坡又进入另一户人家。三间沧桑的房子门前轮椅上坐着一位的老人。吴旭老师和魏文祥老师用当地方言与老人进行了交流。老人见到有乡友来家热情相迎。几次想从轮椅上站起来招呼我们进屋。老人告诉我们今年88岁,生育了5个子女。因不习惯城里的生活,仍然坚守漏底村,儿孙们都非常孝顺,一旦生病就会送她到县城看医生或住院。大儿子已经去世,现在由二儿子照顾他的生活。我们说话间。一位双手粗糙、满脚泥土的年近花甲的朴实汉子热情招呼我们。他自我介绍姓陈,是老人的二儿子。当我们问起在这里生活如何时?

他用普通话告诉我们:他有三个儿子。有的参加了工作,有的还在上大学。他除了照顾母亲外还是镇里的护林员,每周两三次行巡几十里路的山林,有时也会发现盗砍林木的违法现象,他会用手机拍一下现场上报,为公安部门侦破案件提供线索。他的工作非常认真,受到上级好评。我们为他的孝心点赞。老陈说孝敬父母是应尽的义务。在这里生活虽然有些冷清,但空气清新,食品有机是城里人比不上的。知足常乐在他朴实悠然的脸上得到了诠释。

这里是《油菜花香》三十集电视剧的取景地。电视上看到的许多群众演员、房子、桌子、台阶仍旧坚守在这里。每天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打卡、观景、品尝这里的美味。一位大姐凉晒了一片柿子和红薯干,热情的邀请我们品尝。被太阳和山风吹晒得金黄的柿子干和红薯干十分诱人,入口香甜、回味无穷。热情的杨七芝大姐和吴旭老师执意为我们每人买了一些,让我们带回家中与家人分享这里的美味。

这里山清水秀、村民朴素、故事多多,令我们流连忘返。

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漏底村。

在返回的路上我又遇见了放羊的村民赶着一群吃得圆滚滚的羊儿回家,我们停车,请他叫住羊群,凝固了漏底村归羊画卷。

传统村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但是保留传统村落,留下乡愁意义重大。久居城市水泥森林的居民。走出城市,走进崇山峻岭,带上孩子来到传统村落一游或住上几天将会成为一种时髦。玉山县文旅局书记邱文华告诉我们,玉山县政府已经作出了开发漏底村的规划,相信这里会按照传统村落建设的要求建得更好,将会有更多的游客来此体验生活,回忆乡愁教育后人。

0 阅读:4

仁道谈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