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记者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正在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其中明确提出住宅层高标准提高到不低于3米。
别小看这10厘米的提升,背后是中国房地产从“有房住”向“住好房”的一次重大转向。
层高3米,迟到的“人性化”
中国住宅的层高,长期维持在2.8米,甚至更低。按2011年版《住宅设计规范》,住宅层高“宜为2.8米”,但不少开发商为了节省成本,压缩到2.7米,甚至2.6米。这种高度,扣除楼板厚度,实际室内净高可能不到2.4米。
站直了抬头,顶上就是天花板——这种空间带来的压抑感,不言而喻。
而3米层高是什么概念?多出来的20厘米,意味着空气流通效率提升15%、自然采光面积增加20%、空间压抑感指数下降32%。有人测算,层高每增加10厘米,室内PM2.5浓度降低15%。更高的空间,带来更好的空气质量,也让家里的装修、吊顶、储物设计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这不仅仅是一次数字上的调整,更是对人居需求的正视与尊重。
为什么现在改?
过去20年,中国楼市处于“快跑”模式,房子优先考虑“有没有”,而不是“好不好”。尤其是开发商,为了提升容积率、增加可售面积,层高被一压再压。
但今天的市场,买房人早已不满足于“有房住”,而是要“住得好”。
过去两年,随着“房住不炒”基调的确立,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供求关系正在逆转,购房者逐渐从被动选择转向主动挑剔。再靠“挤牙膏”式的产品,忽悠不动买家了。
而对政策层面而言,提振房地产市场、推动城市更新,不能再只靠“限购松绑”这种短期刺激,提高住宅品质,才是解决行业深层次问题的钥匙。
好房子,才有未来。
房企的压力与机遇
新规之下,房企日子不会好过。
提高层高,直接带来的是建造成本上升。业内测算,层高每增加10厘米,成本大约上升3%-5%,同时也意味着容积率下降、可售面积减少,对于本就资金紧张的房企而言,无疑是额外的压力。
但危机之中,往往也藏着转机。
谁能在产品上率先升级,谁就有机会在市场突围。
2023年底,山东发布的《高品质住宅设计指引》已经明确,住宅层高不低于3米,鼓励条件成熟的项目提升至3.3米。江苏、江西、河南、成都、昆明等地,也在密集调整层高标准。地方先行,中央跟进,房地产市场“品质革命”的大幕已经拉开。
有房企已经在行动。南京颐和天晟府、北京城建天坛府等高端项目,层高普遍在3.1-3.3米,成为吸引改善型买家的重要卖点。而在一些二三线城市,主打“高层高、大空间”的项目,反而逆势热销。
换句话说,有远见的房企,正在用更好的产品,锁定未来的市场份额。
3米层高,买家要看清什么?
对于购房者而言,层高的提升当然是好消息,但也需要擦亮眼睛,避免被“概念炒作”带偏。
1. 层高≠净高:层高是从一层地板到另一层地板的高度,扣除楼板、地暖、中央空调等设施后的实际高度,才是居住感受的关键。3米层高,实际净高要达到2.7米以上,才能真正舒适。
2. 不要被“赠送面积”迷惑:一些开发商为了规避新规,可能会用“赠送面积”来弥补可售面积的减少。但这些空间往往层高不足,实际使用感受大打折扣。
3. 看配套,别只看高度:层高提升的同时,物业服务、公共空间、建筑质量是否跟上,才是决定房子是否真正宜居的关键。
写在最后
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拼规模、拼速度的粗放模式难以为继。下一个时代,比拼的是谁能造出真正的“好房子”。
而对于买房人而言,房子不再只是栖身之所,更是承载生活的空间。3米层高,不仅仅是空间的升级,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站在风口浪尖上的房企们,该想明白了:谁能造出更好的房子,谁才有资格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