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称:贝尔伯克成为德国外长是场“事故”,其没资格对中国说教

良生侃国际 2023-04-27 21:20:33

前段时间,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刚刚结束对中国的访问。在她访问之前,欧洲媒体对其寄予厚望。原因在于,此前马克龙发表了令西方感到“震惊”的言论。

包括:统一问题是中国内政,与欧洲无关;欧洲应建立战略自主权,不能一味跟随美国政策等等。

马克龙的这些理性言论却在欧洲引发轩然大波,许多人批评马克龙导致了欧洲“分裂”。

因此,当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即将访问中国之际,西方媒体“再三叮嘱”其要在中国表明欧洲的“统一立场”,换句话说,要代表欧洲“收回”马克龙的言论。

而结果,贝尔伯克在访中期间的表现令西方大失所望,整体上可谓中规中矩,不敢过于造次。

在记者会上,开门见山第一句便是“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过可能是担心回国无法交代,还是硬着头皮,背诵了一些陈词滥调。

德国知名媒体“明镜周刊”回顾了贝尔伯克和中国外长的记者会,将其总结了一番。

贝尔伯克的方法是:先奉承,再批评。认为中国努力为俄乌冲突寻找的解决方案是好事,但是,她很快反问道:“我想知道为什么中国没有呼吁俄罗斯停止战争?”随后又拿出“西方价值观”那一套给中国上课。

贝尔伯克参观雍和宫

而中国外长的方法是:保持态度坚定,语气友好,但不断降低谈话的温度,直到最后说出那一句:中国不需要来自西方的教师爷。并且冷淡地建议,德国的外交官应保持清醒和理性,毕竟所有人都想要“避免历史的悲剧”。

中国外长毫不客气地发言显然令西方媒体吃了个瘪。没能达到他们想要的“贝尔伯克对中国‘强硬’的效果”,反倒是中国表现更加强硬,因此,最终贝尔伯克的访华行程没有得到太多的报道。

德国记者

不过,贝尔伯克在回国后,像是为了挽回一些颜面,其公开表示,将更多地将中国定义为“制度性竞争对手”。

不过,依然有西方媒体对其提出了批评,认为她对中国软弱无力;也有媒体指出,德国根本没有对中国“强硬”的能力,根源在于德国内部的所谓“红绿灯”体系——元首、外长、财政部长分属三个党派,价值观和立场完全不同,在所有事情上都有不同意见,包括对华政策上。

德国三个党派组成的联合行政体系

这样的行政体系不可能有统一的声音。事实上,舒尔茨就对华保持着较为理性的态度。

此外,可能是中国外长的发言给德国媒体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那句“中国不需要来自西方的教师爷”,更是被许多媒体直接引用,结果,在德国持续引发讨论。

4月21日,德国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中,主持人和哲学家普莱希特就德国的对华政策展开了讨论,两个人一致认为。德国不应以西方价值观对中国进行说教,因为中国也没有对德国这样做。

主持人与普莱希特(右)

当主持人问普莱希特,如何看待贝尔伯克访问中国的表现时,普莱希特毫不客气地回答:“说实话,让这样的女人当外交部长,完全是一场事故,通常状况下,她连去外事部门当见习生的可能都没有”。

这样直截了当地质疑能力,已经相当尖锐,不过普莱西特并未就此打住,接着表示,贝尔伯克充满“班干部般道德狂热”,还给一个全球大国、一个文明古国去讲解欧美价值观,与其如此,还不如低调一些,让本国经济成功,中国反倒会更加重视德国。

显然,这一番言论戳中了贝尔伯特的痛点,特别是其充满“班干部般道德狂热”的比喻,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又觉得非常生动形象。

试问,在读书时期,谁又没有遇到过一个总是拿着鸡毛当令箭,满口“班规”“条列”的班干部呢?不过当今世界,德国外长的班干部身份又是谁给她安排的呢?她从哪里得到这样的资格呢?

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欧美国家莫名其妙的道德优越感,其根植于内心中对中国的傲慢和偏见。

贝尔伯克此前陷入一年公费化妆近14万欧元的丑闻

不过,普莱希特的发言在德国引发了争议,有人批评他发言是“歧视女性”,但是相比之下,赞同的声音占据了多数。

在社交媒体上,有人表示,贝尔伯特在中国的表现令他感到羞耻,因为不能用道德绑架的方式和荒谬的西方价值观的胡言乱语来劝说别人。

还有人表示,普莱希特说的全是实话,贝尔伯克作为外交部长完全错位了。

由此可见,即使在德国国内,也有一大部分人反对贝尔伯特的说教和傲慢言论。

只不过,当普莱希特发表这番意见之前,少有人敢说出真话。其实普莱希特说得并非什么深刻和复杂的道理,而是最基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知道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道德绑架别人,这是常识,更别说许多“说教”都是基于谣言和抹黑。

普莱希特

而要让德国人听到这样一句“常识”,竟然需要动用一个哲学家,可见西方世界的舆论偏颇和狭隘到何种程度。

不过真理永远是真理,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事实将会证明一切,那些谎言和偏见,终将在无可辩驳的现实面前,最终被彻底摧毁!

2 阅读:1284

良生侃国际

简介:每日国际新闻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