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其实不是靠一颗菩萨心肠,而是被逼上梁山的。
古代的洪水,不是你家后院的小水坑,而是能把村庄、田地全都吞掉的大灾难。传说中,尧舜时期,洪水滔天,大禹的老爹鲧(gǔn)先上阵,结果九年治不好,还被舜帝给处死了。大禹被临危受命接过这烂摊子,硬着头皮治水。治水成功后,他不但没靠边站,反而成了天下共主,最终建立了夏朝。这就让人纳闷了一个被迫治水的年轻人,怎么就登上了权力巅峰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治水是个大功劳,还是个大舞台
大禹治水,不是简单地挖挖河、修修坝,而是动用了当时庞大的人力和资源。他不仅带领自己的部族,还号召了其他部族一起干活。治水的过程,实际上也成了一个“拉关系、建朋友圈”的过程。他懂得调配资源,安排人力,甚至在治水过程中“过家门不入”,给自己刷了一波敬业人设。结果,他治完水,不仅收获了一片好评,还掌握了不少部落的支持。治水虽然不是全靠能力,但的确成了他上位的敲门砖。
2. 打败三苗,才是真正的硬核实力
从考古和文献来看,治水那点事儿,可能没有传说中那么玄乎,搞不好只是疏通了一些小河道。但大禹征服三苗,绝对是他登顶的重要原因。三苗是当时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跟华夏集团斗了好几代人,大禹硬是带兵把他们打趴下了。这场战争让他确立了军事威望,也直接削弱了华夏集团的主要敌人。没有这场胜利,大禹就算治好了洪水,也不过是个“劳模代表”,很难成为真正的王者。这就像一家公司,光干活还不够,你得在竞争中赢下对手才能坐上CEO的位置。
3. 禅让制度的“潜规则”
禅让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有点像“轮流坐庄”。尧是华夏集团的领袖,传位给东夷的舜;舜又传位给华夏的大禹。表面上看,禅让是选贤任能,背后其实反映了华夏和东夷这两个大集团的政治妥协。但大禹上位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他虽然名义上指定了东夷的伯益为继承人,却暗中扶持了自己的儿子启。启靠着老爹留下的军权,一举干掉了伯益,彻底终结了禅让制,开创了世袭制的夏朝。说白了,大禹治水和禅让只是个幌子,真正决定胜负的,是拳头和实力。
大禹的上位,既有治水的“民心牌”,也有征三苗的“武力牌”,更有利用禅让制规则的“政治牌”。他的成功不是单靠某一方面,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夏朝的建立,说到底不是靠一腔热血的治水,而是大禹对权力游戏的精准掌控。历史上,治水的英雄不少,能当皇帝的,只有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