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看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让我深深的明白一个道理,我应该是和日本人三观不合,这样的“丧”文学不适合我。
上一次看日式的电影应该是《挪威的森林》,看完那个电影非常让我抓狂,我压根儿不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还有一个就是《菊次郎的夏天》,几乎根本没有从这个电影中感受到任何一丁点的喜剧元素,但它却是一个喜剧电影。尽管这是一个评分很高的电影,但我没有从这部电影中获得任何的喜剧元素带来的快乐感。非要说的话,剧情是能看的,但是喜剧确实半点都没有get到。
就电视剧来说,其实我挺喜欢日本的电视剧的。因为他们总是拍的非常的细腻,并且拍摄选择的角度也非常的新奇。今年我看过《重启人生》那个电视剧,感觉如果是国内的话,首先不会选年龄那么大且明显不是美女的一个女主角,其次重复人生的过程中,中式的编剧优先会选择买彩票、投资之类的实现财富阶层跃迁,而不是说去以小人物的角度更多的尝试人生不一样的选择。所以在电视剧这一块,其实我还是蛮喜欢日本电视剧的。但唯独电影和小说是真的没有一点儿共通的地方。
说一下《人间失格》这本小说吧,我觉得与其说是小说,更像是作者的传记、一段人生的折射。整个故事很短,在看完过后,我去了解了一下这个作者的生平,我突然觉得作者笔下的小叶和他自己非常的像,或许别人眼里的太宰治也是一个风趣幽默、有教养有才华的人,他笔下的小叶就是自己眼中的自己。
就像老板娘对小叶的评价“我们认识的阿野个性率真,风趣幽默,要是不酗酒的话,不就是他酗酒,他也是天使一样的好孩子”。我在看这本小说的时候,其实也是跟随作者用第一视角看的,在他眼里的自己,是一个努力学着去迎合讨好别人,去尽可能搞笑的人。在那些行径背后,可以窥到他逃避、不断麻痹自己的选择,有时候连基本的是非观都没有。
当然,在他的笔下,不是没有基本的是想法或者是非观,而是就那么轻易的被崛木带偏了。是一种他不在乎的,或者明明知道但是依旧这样选择的行径。甚至在他的笔下,也会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辩解。他相信崛木,就像他相信比目鱼一样,所以最后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可是我在看的时候,整个人非常的割裂。因为我一开始就不会为男主角他所做的那些事情而赞同,只感觉他整个人非常的“装”和“假”。他做的决断大多是属于利己的,是属于逃避责任的,属于自我麻痹式的哄骗。
不管是对居酒屋的老板娘,还是关于良子,用现在的观念来看,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任何的责任担当,只看到了男人被放大的劣根性以及人性的一些通病。可是站在其他人的角度上来看,他算不算是一个好人呢?也许算吧,他提供了相应的情绪价值,在钱财不缺的时候也会大手笔花钱,没有主动戕害任何一个人。
一个长得帅气、有才华风趣又愿意花钱且不吝啬的人,在大部分人眼里都是一个很不错的人,这就是观看小说的时候的强烈的割裂感。站在旁人眼里和站在“我”的角度;站在正常的三观下,以及站在“我”的三观下。
这个感觉和看挪威的森林非常相似。首先,我看到一半看不下去就去大致了解了一下关于电影的背景。日本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
但正是这样导致很难真正的理解他们因为精神空虚而导致的自杀或者说抑郁。人类的感情很难共通,这个角度更难难被共情。穷人难以共情富人,富人很难理解穷人,正常人很难懂“病人”。
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当时的情况,才能够稍微有一些感触。可是,我不是日本人。那种纠结和空虚,是我读再多的文字和看再多的影像资料也难以共情的地方。
中式的教育提倡的是顽强不息,很少会主动诱使人去选择自尽。目前我接触的大多数作品更多的是一种向上、积极反抗的精神,再不济也是陶渊明式的隐居逃避或者麻木的活着,而不是选择主动死亡。但是日本很多文艺作品在某一些特定时期是颓废的、虚寂的、向下的。
如果用我的视角来看,我觉得是属于过分夸张自己的情感,有一些无病呻吟。一个时代的崩坏,作者通过某些人物身上的事和笔下人物的品格来展现。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些文字作品,更加让我难以共情那些时代那些民族那些文化。
曾经我看广岛之恋,关于核爆炸过后带给人们的伤害,还有就是战争导致的情侣之间的这种分别产生的痛苦,也产生很多不理解。但是这样的不理解是能够被共情一部分的,这是真实的伤害。
可是这样的共情不代表我能接受挪威的森林里面的那种近乎于虚无的情感和放纵。也更不能理解人间失格中小叶的这种情感状态。
也许这就是人性深刻的一个剖析吧,关于对内心真实自我的一些描述。我们在自己创作的时候,总是会无意识的展现自我,却会对一些不好的东西进行修饰。然而太宰治在创造整个故事的过程中是没有经过任何的修饰,反而是更加深刻的一个剖析自我。
我不是反感他剖析自我,我是不能理解这种人物所带来的文学时代意义。但是有的作品,就是会将人拖入深渊中,我觉得这个作品就属于这一类型。甚至说和挪威的森林是属于同一个感觉。所以说啊,我的三观和日本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中很多都难以得到共鸣,真的是和日本人三观不合。
在《人间失格》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和中国的红楼梦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在他的作品中对男性的鄙夷,对男性心理行为的剖析以及对女性的坚韧、善良和她们所具备的优良品格不加掩饰的赞颂。一开始看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以为是我的错觉,可我在看了《维荣之妻》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加的强烈。
作者在描述一个时代的劣根性的时候,所传导出来的文化是一种把一坨屎直接拍在脸色令人厌恶的、反感的直白感,承受不起就一起沉沦一起死的负面影响。
当写到这里,突然发现,其实我对这个作品可能有了更多的一些理解吧。其实我习惯了中式的委婉,就比如说红楼中对男性大部分都是鄙夷的,包括对男主贾宝玉。乍一看他是挺好的一个男子,可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实他身上也集合了很多男性的劣根性,但整体的塑造是中式含蓄委婉的。以小见大,悲观的、腐朽的终将会消亡。
任何人直面内心不堪是非常困难的。我在看的过程中,是用我自己的三观去衡量这本小说的内容。我不喜欢小叶,他的逃避、他的讨好、他试图用酒色和毒品来麻痹自己,甚至会为了获得毒品选择放纵自己。在他选择和常子自尽后,回忆甚至都不确定这个女人是不是叫常子。在他被救起过后,并没有任何的悔恨。这里的每一点都让我感到不适,正是因为他写的过分的直白,甚至是不留余地。所以更让人反感吧,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啊!
这个民族的文化、文字,或者说在一些特定背景下的思想都很难让我无法理解他们。曾经我也为《活着》里的富贵而绝望,我肯定是万万不如他的,可是富贵始终活着。恰如我理解的万物向生而活的本能,而不是传导在死亡边游移的观念。哎,我果然还是和日本人三观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