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感觉,家里有时候就像一个“小战场”,硝烟弥漫,而导火索往往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说,孩子吃饭时掉了一颗饭粒,本来不是什么大事儿,可有些家长就像被踩到尾巴的猫,瞬间炸毛:“哎呀,粒粒皆辛苦啊,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你就这样浪费了!”然后,巴拉巴拉开始上一堂思想道德课。孩子心里估计在呐喊:“我不过是掉了一颗饭粒,又不是犯了滔天大罪,至于吗?”
再比如,孩子不小心摔了一个碗,这下可好了,仿佛世界末日降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这碗多贵你知道吗?我们家都快破产了!”孩子站在那里,吓得瑟瑟发抖,心里可能在想:“我要是有超能力,绝对先把家里的碗都变成不锈钢的,省得这么心惊胆战。”这些场景,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家长们的“道理”就像机关枪一样,突突突地扫射,孩子只能抱头鼠窜。
可是,亲爱的家长们,咱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小事真的需要上升到如此高度吗?孩子掉饭粒,可能是因为筷子还没用熟练,或者当时走神了,这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行。摔碗,更是意外中的意外,谁还没有个手滑的时候呢?咱们这样小题大做,不仅让孩子感到压力山大,还会让他们对原本简单的事情产生恐惧和抵触。
就拿吃饭来说,本该是一家人享受美食、增进感情的美好时光,却因为不断的说教变得索然无味。孩子可能从此对吃饭有了心理阴影,一到饭点就紧张兮兮,生怕再犯错。而那些大道理,孩子真的听不进去,反而会觉得家长太唠叨、太小题大做,逐渐产生逆反心理,干脆左耳进右耳出。
那么,面对这些小事,咱们该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轻拿轻放”。孩子掉饭粒了,咱们可以温柔地提醒一句:“下次注意哦,掉在地上多可惜呀!”然后,教孩子如何正确使用筷子,避免再掉饭粒。孩子摔了碗,咱们先检查一下孩子有没有受伤,然后安慰孩子:“没事的,意外难免,以后小心点就好。”这样的处理方式,既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大的心理压力。
家,应该是温暖的港湾,而不是充满压力的“战场”。让我们收起那些喋喋不休的道理,用更多的耐心和理解去对待孩子。别再让那些小事消耗孩子的童真和热情,给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