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窗台
认识的一个阿姨,53岁,儿子结婚的时候她说:我家里就2个儿子,一直没有女儿,我以后肯定把儿媳当作亲生女儿来对待。
她的儿子刚结婚的时候,她经常在外面夸儿媳,说她善良,孝顺,对两个老人都很好,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渐渐开始说儿媳的坏话。比如,她说儿媳现在变了,不像以前那么好,刚开始记得她的生日,还定了蛋糕,现在却什么都不表示。
事实上,她的儿子从来都没给她过生日,她反而认为习以为常。
还有生活中很多的小事,她基本认为,儿媳刚开始做得很好,现在慢慢懈怠了,说儿媳很懒,周末睡觉到中午才起来等等。
她的儿媳自然也能感受到这种变化,去年她们还大吵一架,她的儿媳把她的联系方式全部拉黑了。
很明显,根据她自己的描述,她的儿媳刚刚嫁进来的时候,也是想要婆媳之间好好相处的,所以才能事事顺着她的意,得到她的很多夸奖。
但后来的变化,是她儿媳真的变了吗?
显然不是。
而是她自己的高期待,给这段婆媳关系立了太多的条条框框,一旦不如自己的心意,她就开始有所不满。
最为明显的是,不管她嘴里如何说着把儿媳当作亲女儿,行动上也都是很难的,母亲面对女儿的话,包容心往往会强很多,不会只是一味要求女儿如何做,而是更加在意自己付出什么。
这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一个婆婆,吃定儿媳的高效方式,说白了也就2个字:如常。
所谓的如常,就是面对儿媳的时候,不要额外去附加任何情绪,不需要把儿媳当作亲生女儿,这真的太难了,毕竟原本就不具备血缘关系,但是也不要过多地在儿媳身上,倾注不一样的期待,或者转移某种责任,在婆媳关系还没开始的时候,就预设了一些标准答案。如此的话,要想保持客观的心态,就会很难,因为想象力是绝对无敌的。
如常就是把儿媳当作一个普通的小辈去看待就好。
平时在生活中怎么对自己的小辈,直接在心态上把这种情绪转移过去就好,接受小辈犯一些基本的错,接受小辈不会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去发展。
如果彼此都能做到这2点,婆婆把儿媳当作一个小辈去包容,儿媳把婆婆当作长辈去尊重,压根不需要其他任何的附加条件,前期能够客客气气就行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两个人都没闹过什么矛盾的话,自然会在相处中不断认可彼此,一旦真的认可以后,此时再面对对方的各种缺点,其实也就习以为常,不会单独拎出来强调。
任何关系中,要想建立感情和信任,都是一个拾级而上的过程。
你必须要承认这个过程的合理性。
任何没经过合理发展,一开始就设想得过于美好的人,就算说得天花乱坠,基本犹如空中阁楼,是禁不起任何考验的。
因此,很多婆媳关系最初的矛盾,反而是源于彼此的高期待,在关系还没到位的时候,彼此也不了解,说了很多好听的话,设想很多相处和睦的情节。越是如此,相处起来越是容易遇到阻碍。
反而是顺其自然,一开始不说任何大话的婆媳,最终都很彼此认可。
说到这里,想起我的一个同学,她的婆媳关系就是如此。她的婆婆很有分寸,她自己也很有分寸。最初嫁过去的时候,她的婆婆从不说把她当作女儿对待的话,她说要真是这样的话,可能自己反而无法接受这种装出来的虚伪的热情,毕竟她们本来就不熟悉。
她们彼此之间就是客客气气,她很明显感受到公婆就是很纯粹把她当作一个小辈对待,很平常的态度,没有过分强调自己的好,也没有去强调她要做什么。他们和公婆是分开住的,公婆特别尊重她,偶尔周末给他们送吃的过来,公婆就算有他们房间的钥匙,都不会直接开门,而是会先敲门。
她一开始还不太习惯公婆的这种疏离,因此她面对公婆的时候,也是这种特别见外的态度。
但是现在他们已经结婚3年的时间,她和公婆是在相处中慢慢熟悉起来的,一些要求也是在相处中不断提出来的,如此这个过程的发展,就很顺其自然。
她偶尔在外面也会吐槽她的婆婆,现在特别爱管着她,话多,谁都要说两句,但是很明显她是笑着说的,不带着任何的情绪,就是一种实话实说,她对于公婆本身的品行还是很认可的,平时对他们也很好。
比起刚结婚的时候,他们差不多过了3年的时间,才渐渐变成理想中婆媳的关系。
我认为,他们这个相处过程才是真正按照人性在交友中的正常顺序,一开始试探很正常,疏离也很正常,只有慢慢在相处中,不断拉近彼此的距离,真正明白这个人的品行,接下来的关系才会更加稳定。
比起来的话,一开始就用亲妈或者女儿的要求去衡量这段关系的话,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