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五回,描述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后来,空城计成为三十六计之一。演义当中的空城计,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例如,晋朝的史学家裴松之,就曾在时间和空间上,质疑诸葛亮吓退司马懿的空城计是否发生过!
空城计的背景是由于马谡街亭失守,诸葛亮2500残兵困守西城,而司马懿15万大军压境。
裴松之写道:“案阳平在汉中,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于关中相抗御耳。”,也就是说,裴松之认为,当时司马懿镇守宛城,与诸葛亮空间上相距千里之外,不可能两兵交战,空城计更无从谈起。
而事实上,马谡战败之后,诸葛亮即刻全线撤退。退一步讲,演义当中的空城计,也是存在许多疑点的。
书中写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有人认为,按照演义中的描述诸葛亮与魏军相距如此之近,司马懿命一弓箭手,岂不能射杀诸葛亮?也有人认为,判断是否空城,也可以派遣小股部队一探究竟?还有人认为,能够采取围城的手段。
当然,以上疑问,亦然有人认为疑问本身也存在偏颇之处。例如,两军交战,情形瞬息万变,短时间要组织一“敢死队”试探真假,并不容易。即使围城,己方也要耗费大量的粮草辎重,更何况司马懿是十五万大军。而且历史上,空城计并不是没有发生过,例如唐朝大将张守珪镇守瓜州,利用“空城计”吓退吐蕃大军便是典例。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中描绘的“空城计”颇具争议,因此,司马懿是真中计,还是假中计?这个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
况且《三国演义》的空城计,从司马懿自身的处境来讲,也被人认为还有存在“计中计”。“三马食槽”与“鹰视狼顾”的典故,表明司马懿在曹魏阵营当中,是备受提防的,曹叡利用司马懿抵御诸葛亮北伐,如果司马懿没了用处,是否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为此,司马懿是否养寇自重,故意不去攻打敌人,故意留下敌对势力,进而达到提高自己地位的目的。
如果司马懿真是养寇自重,那么无论西城中是否暗藏埋伏,故意中计也是司马懿权衡利弊后的结果。这便是“空城计”中的计中计。
那么,你认为司马懿是真中计,还是假中计?
这是伪命题,是不曾发生过的事...想象一下现实中,会出现城门大开、城上弹琴的怪事吗?→罗贯中太会写了,没有罗,曹孙刘关张诸葛司马...估计很少人会记得的
看看钟会,就知道司马懿多么老谋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