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有个名场面:董卓在朝堂上拎着小皇帝刘辩的领子,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他摔下龙椅。你以为他真是为了“匡扶汉室”?今天咱们就扒开这个西凉军阀的算盘,看看他如何通过废皇帝这步棋,把整个东汉朝堂变成自家后院。
先看《三国演义》的细节:董卓刚进洛阳时,连袁绍这种公子哥都敢当面顶撞他。可废了少帝之后呢?袁绍连夜逃出洛阳,曹操假装献刀行刺失败也跑了,剩下的大臣要么闭口不言,要么跪着喊“太师圣明”。
根据《后汉书》记载,董卓废帝前做了三手准备。第一招,掌控军队,他收编了吕布统领的并州军。别被《三国演义》里“三姓家奴”的故事骗了,历史上吕布当时手握洛阳最精锐的部队。董卓送赤兔马、封中郎将,实则是把京城兵权抓到手。史学家方诗铭算过账:董卓嫡系西凉兵只有三千,但吞并丁原旧部后,兵力瞬间膨胀到五万。
第二招是“测试忠诚度”。废帝当天,董卓在朝堂上突然发问:“当今皇帝昏庸,该不该换?”《资治通鉴》记载,全场只有卢植敢站出来反对。董卓当场就要动手,幸亏蔡邕劝住。这事看着冲动,实则是李儒设计的“钓鱼执法”——反对者清单当场到手,后来卢植被逼辞职、张温被处决,全是按这份名单来的。
第三招最狠:重组人事班底。废帝成功后,董卓立即干了三件事:让亲信王允当司徒,把持行政权;派弟弟董旻接管禁军,控制皇宫;启用荀爽、韩融等名士当花瓶。表面看是“任用贤能”,实则把要害岗位全换成自己人。《后汉纪》透露,短短三个月,三公九卿中七个关键职位都安插了董卓派系。
这场清洗带来的连锁反应超乎想象。首先,皇权威信彻底崩塌,后来袁绍敢另立刘虞为帝,曹操“挟天子令诸侯”,都是学了董卓的套路。其次,地方豪强开始武装割据,《三国志》记载,董卓掌权后两年间,各地自发组织的民团数量暴涨三倍。最后埋下董卓自己的祸根——当他逼走所有反对者后,身边只剩李儒、吕布这类利益捆绑者,最终被王允用个美人计就瓦解了集团。
史学家田余庆在《秦汉魏晋史探微》里总结:“董卓模式”给后来者三条教训:控制军队是基础,筛选盟友是关键,而过度清洗会制造权力真空。就像现代公司空降高管,若只清除异己却不培养心腹,位置终究坐不稳。
现在考考你:若是董卓当年不赶走卢植这些能臣,反而重用他们,能否避免后来被群起围攻的命运?有人说刚愎自用注定失败,也有人觉得乱世容不下忠臣,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