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与社会的人际交往大舞台上,父母那辈与 90 后、00 后恰似不同风格的舞者,演绎着差别显著的人情之舞,踏出各异的生活节奏。
01
父母那辈,成长于传统社会氛围浓厚的环境之中,深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浸润,“礼尚往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等思想深深烙印在他们的灵魂深处。
在他们的认知里,人情往来是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纽带,是维护家族声誉与邻里和睦的关键基石。
于是,一场场人情往来的 “盛宴” 与 “债务” 循环在他们的生活中频繁上演。
无论是婚丧嫁娶、乔迁新居,还是孩子满月、升学宴,他们都倾尽全力参与其中,精心准备丰厚的礼金或礼品,不敢有丝毫懈怠。
为了还人情账,他们常常省吃俭用,将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人情消费。
比如,有的家庭为了参加一场亲戚的婚礼,可能需要花费1个月的积蓄购置礼品和随礼;
在农忙时节,放下自家田里的农活,先去帮忙别家收割播种,只为了在自己需要援手时能得到回应。
长期处于这种高强度的人情应酬模式下,他们的身心俱疲。
精神上,时刻担忧着是否遗漏了某个人情世故,害怕因礼数不周而得罪他人,导致人际关系出现裂痕;
身体上,过度的劳累与压力也使他们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不少人早早地患上了各种慢性疾病。
02
而 90 后、00 后,成长于信息飞速发展、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浪潮之中。
他们接触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接受了现代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洗礼,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个人空间的守护。
在他们眼中,传统的人情往来如果成为一种束缚与负担,那么宁愿选择远离。
他们并非是真正的 “人情冷漠、六亲不认”,而是以一种更为真实、率性的态度对待人际关系。
在社交场合中,如果他们觉得与某些人的交往缺乏共同话题或者价值观相悖,不会勉强自己去迎合,而是果断地保持距离;
对于一些形式主义的家族聚会或社交应酬,往往会选择拒绝参加,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比如追求个人的事业发展、沉浸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之中,或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深度的思想交流与情感互动。
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与想法,不喜欢虚伪的客套与伪装,这种真实让他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活得自在洒脱。
写在最后:
父母那辈的人情往来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但却付出了巨大的个人代价;
90 后、00 后的生活态度,虽然看似对传统人情世故有所疏离,但却更符合现代社会追求个性解放与自我实现的潮流。
或许,在时代的变迁中,我们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既传承传统人情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如真诚待人、互帮互助,又能尊重个体的自由与选择,让人际交往不再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成为丰富人生、促进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有益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