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李大钊的儿子去祭拜父亲,欣喜发现了埋在地下的一块碑

崔崔不是催 2025-04-27 11:54:46

【前言】

1983年6月25日,李欣华特意来到北京西郊的万安公墓,查看正在建设中的李大钊陵园。

李欣华在参观时,意外地在地面下发现了一块石碑。

【地下党送来的一块墓碑】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牺牲后,他的遗体被暂时安置在妙光阁的浙寺。由于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复杂,李大钊的安葬事宜未能及时处理。

这具棺材在浙寺停放的时间长达六年之久,着实让人惊讶。

第二年,在党组织的协助下,李欣华与母亲及兄姐一起,为父亲举办了葬礼。

李欣华清晰地记得那天,葬礼现场聚集了数百人。当棺材从庙里移出时,所有人不约而同地唱起了《国际歌》。

整个场景充满了激情,令人动容。

李欣华至今难以忘怀,在送葬的人群里,人们高喊着“李大钊同志永垂不朽!”“共产党万岁”等激昂的口号。

这场规模空前的葬礼,让国民党当局慌了手脚。他们害怕李大钊的思想会进一步传播,立刻调派警察和军队来阻止。

在葬礼现场,人群毫不畏惧暴力,果断与军警发生冲突。李欣华回忆,那时许多参与者手持装满泥土的花篮,直接向军警投掷。

随后,军警开始射击,超过40人被捕。然而,这并未阻止群众为李大钊举行葬礼的行动。

李欣华带着家人走在队伍前方,后面跟着一大群人。那天下午,李大钊的遗体被送到了香山的万安公墓安葬。

李大钊的大儿子李葆华那时已经在做秘密工作了,因此举幡的责任就落到了李振华身上。

在李大钊的送葬队伍行进过程中,李欣华留意到一辆骡车始终尾随其后。这辆车时而靠近,时而拉远,却始终与他们保持着固定的间距。

当李欣华靠近时,他注意到骡车上放着一块墓碑,是地下党成员特意运送过来的。

在当时的白色恐怖环境下,地下党组织为李大钊准备的纪念碑无法公开竖立在其墓前。出于安全考虑,这块碑只能随同棺木一起被埋入地下。

李大钊墓前的石碑上刻着北大教授刘半农所写的碑文,内容包括李大钊的姓名、出生和去世的时间,以及他子女的姓名。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躲避敌人的注意,李大钊将长子的名字更改为“荣华”。

李大钊下葬后不到三十天,他的妻子也因病去世。刘半农先生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李欣华提到,双亲离世后,他和姐姐李星华一起回到了河北的故乡。

暑假结束后,李欣华从家乡返回,由姐姐陪同前往北平。

在党组织的秘密安排下,李欣华被送到香山的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每到假期,他总是一个人留在校园里,看着其他同学被父母接回家,心里特别难受。这种孤独感让他时常感到失落和难过。

与此同时,李大钊的姐姐李星华在另一所学校上学,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她也没法带他出去游玩。

每逢假期,李欣华总会悄悄前往万安公墓,去看望已故双亲的墓地。虽然那里人迹罕至,环境荒僻,但思亲之情让她忘却了恐惧。

他在父母墓前站了很久。

1949年,北平刚解放不久,迎来了第一个清明节。李欣华和哥哥李葆华一同前往万安公墓,祭拜已故的父母。

那天,林伯渠、彭真、叶剑英等领导来到李大钊的墓地祭奠。林伯渠作为党中央代表在墓前发言,他充分肯定了李大钊为革命事业牺牲的伟大贡献。

在随后的岁月里,周恩来、邓颖超、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前往李大钊墓地表达敬意。

一次,李星华与弟弟李欣华交谈时提到,邓大姐曾在万安公墓附近休养期间,专程前往他们父亲的墓地悼念。那天,李星华正好也在那里,两人便坐下来,回忆了许多关于父亲的旧事。

李欣华提到,每逢清明时节,前来为他父亲李大钊祭扫的人总是源源不断。1957年清明那天,北京市的一群少先队员代表也专程前来,向李大钊献上敬意。

1980年清明节,海淀区的孩子们在李大钊墓旁的四棵松树附近种植了新的树苗。他们在树干上刻下了“一九八〇清明节 海淀区少年儿童”的字样。

李欣华认为,这份情感不仅仅属于海淀区的孩子们,更是全国青少年乃至全体民众对父亲李大钊的深切敬意与追思。

【李欣华欣喜地发现那块埋藏的墓碑】

1983年6月,李欣华特意前往万安公墓。在那里,他注意到新建的李大钊陵园入口处矗立着一座李大钊的汉白玉全身雕像。

邓小平的题词被刻在了新墓碑上。

邓小平于1983年4月1日题词,纪念共产主义运动的开拓者、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存史册。

金色的文字在眼前闪耀夺目。

他提到,之前埋在地下的那块石碑已经被发掘出来,现在被安置在纪念馆的中心位置。

李欣华迫不及待地追问,这些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据管理处的相关人员透露,李大钊的灵柩是在4月3日被发现的,具体位置是在其灵柩上方约40厘米处挖掘到的。

李欣华认真端详着这块石碑,正面中央清晰地镌刻着党徽,周围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文字。

碑文详细记述了那段历史,并对李大钊给予了高度赞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碑文最后写道:

1933年4月23日,北平多个民间革命组织在香山万安公墓为李大钊举行了公葬仪式。

李欣华坦言,读完这段碑文,他的眼眶已经湿润。

在李大钊及其配偶的安息之地,人们精心栽培了各类植物,并安装了围栏,还竖立了一块小型石碑。碑文详细标注了这里曾是李大钊墓地的具体位置。1983年3月18日,李大钊的遗骸被迁至烈士陵园重新安葬。

在父母墓地旧址前,李欣华心中涌起复杂情绪。他回忆起父亲曾经对他说过的一番话:

我们如同驾驶着时代的列车,凭借其核心动力,持续开拓前行的道路,推动历史进程不断向前发展。作为先锋者,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以内在动力为引擎,坚定不移地沿着既定轨道前进,开创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篇章。

李大钊的后代们秉承父母的理想,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辛勤工作,以实际行动延续了家族的信念。这些子女们不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更在精神层面传承了父母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体现了对父母遗志的忠诚和对祖国建设的坚定支持。通过自己的奋斗,他们为国家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新时代的楷模。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