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那会儿,四川达县来了红军,就像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照亮了穷苦老百姓的心。那时候,有两兄弟,心里头装满了对好日子的盼头,一咬牙一跺脚,就跟着红军走了。可谁能料到,老天爷给他们摆了道难题。长征路上,他俩在无边无际的草地上走散了,都以为对方没了。这一眨眼,十八年过去了,战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两位炮兵头头一块儿打仗,看着跟陌生人似的。你说巧不巧,他俩能不能认出对方,就是心里头天天念叨的亲人呢?这分开了好多年的两兄弟,到底要怎么才能再认出来呢?
【红色热潮下的少年参军】
1933年夏天那会儿,四川达县来了一拨挺特别的队伍。他们穿着老旧的军服,脚上的草鞋都磨得不像样了,但走路带劲,眼神发亮。这拨人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他们像带了把火一样,给这片穷地方的人们心里头种下了革命的念头,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在达县的岩门场,向家的两个小子,向守全和向守义,正在地头忙活呢。他俩一个14,一个13,按理说该是天天瞎玩、啥也不愁的岁数,可家里头穷,早早就得帮着老爹向以贵下田干活。就在这时,老远就听见有人嚷嚷,还挺高兴的样子。俩小子一听,手里的家伙什儿也不拿了,撒腿就往那声儿去的地方跑。
红军进村啦。一群军装旧得不行的战士们,正在村子口那块空地上开大会呢。一个挺年轻的指挥员,站在临时用木板搭的台子上,情绪高涨地喊话:“
这话就像晴天霹雳,在向守全和向守义心里头轰了一下。他俩头一回知道,竟然有这么一支队伍,专为穷苦人打抱不平。哥俩看了一眼对方,眼里头都是激动的光亮。
之后的日子里,红军进村搞起了土改。他们把地主的地给收了,然后又分给了穷苦的农民。向家也分到了一块很好的地,这事儿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向以贵高兴地说:“
但是,好景不长。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越来越厉害,红军不得不换个地方。在要走之前,红军在村子里搞了个动员会,叫大家伙儿,特别是年轻力壮的,去参加军队。向守全和向守义听了红军的话,心里头那个革命的劲儿就上来了。他俩撒腿就往家跑,求着老爹让他们也去当兵。
向以贵瞅瞅两个儿子那执着的眼神,好一会儿没说话,最后还是答应了,他说道:“
于是,向家的三代男性都参军加入了红军。考虑到年纪和身体状况,向以贵被安排到了做饭的班组。14岁的向守全,因为身体壮实,被选进了88师的警卫连。而13岁的向守义,因为年纪还小,就被分配到医院去做护理工作。
哥俩虽然在不同的部门工作,但都为自己能当上红军战士感到骄傲。他们心里默默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给革命事业添砖加瓦。一有空闲时间,他俩就赶紧找机会碰头,聊聊各自的经历和学到的新东西。
这段时间,向守全和向守义迎来了他们人生中的飞速成长阶段。他们不光掌握了使用武器的技巧,更关键的是,他们清楚了战斗的意义所在。红军的政治宣传工作,让他们深深体会到,要想穷苦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就得推翻旧社会,建起一个公平公正的新中国。
不过,好运坏运转头就来。1935年的时候,红军为了甩掉国民党军队的追赶,走上了特别难走的长征路。向家三口子也跟着大队伍,一起迈上了这条不知道会碰到啥困难的路。他们心里没底,不知道这一路会有多少难关等着他们,但他们相信,只要紧跟着党和红军的步伐,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草地生死,兄弟失散】
1935年秋天10月份,红军在长征路上走到了四川北边的松潘大草地。这大片湿乎乎的沼泽地,成了红军得好好闯一闯的最后一道大坎儿。向家三口子跟着大军,一块儿踩进了这片大家伙都叫的“难走之地”。
草地上光秃秃的,一眼望去全是深沼泽。红军战士们每一步都走得特别小心,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向守全和向守义虽然年纪还小,但也拼尽全力,跟着大队伍往前走。他们的老爹向以贵因为年纪大了,力气跟不上,越走越慢。
一天晚上,天上猛地下起了瓢泼大雨。本来就湿滑的草地,走起来更加费劲。向以贵一不小心滑了个大跟头,掉进了一个隐蔽的泥沼里。向守全和向守义使劲想拉父亲出来,但那泥沼好像会动似的,一点点把向以贵往里拽。结果,两兄弟眼睁睁看着,他们的老爹就这么一点点沉进了泥里,再也看不见了。
父亲的离世让两兄弟心如刀绞,但他们心里明白,革命还没成功,他们得硬着头皮继续前行。可没想到,老天爷好像还不想让他们好过。
过了几天,向守义突然发起了高烧,一直退不下去。那片草地上的医疗条件实在是太差了,连简单的退烧药都找不到。向守全只能硬着头皮背着弟弟往前走,但他心里明白,要是再这么拖下去,不光弟弟性命难保,自己还可能给大伙儿添麻烦。
就在这时,队伍路过了一个藏族牧民的家,是个帐篷搭的。领导决定,先让向守义在这儿养养身体。向守全挺舍不得的,但还是把弟弟托付给了藏族牧民,还跟人家保证,等仗打赢了,一定回来带他走。
离别的瞬间就这么猛地来了,兄弟俩压根儿没来得及好好说上几句。向守全瞅了瞅还在昏迷的弟弟最后一眼,硬是把眼泪憋了回去,然后就跟着大部队走了。他压根儿没想到,这一走,竟然是十八年没见面。
接下来的那些天,向守全一个人踏上了长征的艰难道路。他穿越了冰冷刺骨的雪山,饿着肚子挺过了无数难关,可他从没想过停下。碰到难题的时候,他就想想自己的弟弟和老爸,这成了他咬牙坚持下去的力量源泉。
1936年10月那会儿,红军终于走完了长征,到了陕北的革命根据地。向守全一到那儿,就赶紧问起他弟弟的事儿,可每次都听到让人心里难受的消息。据说,留在草地上的伤员大多都没挺过来,而向守义的名字,也被列在了牺牲的名单里头。
虽然心里很难过,但向守全还是下定决心要继续为革命事业出力。他去了抗日军政大学深造,拼命提高自己的理论功底和打仗的能力。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向守全被调到了八路军总部的警卫团,当上了排长。
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向守全多次建立战功,慢慢变成了一名出色的领头人。到了1941年,上面安排他去炮兵学校进一步学习。等学完回来,他就当上了炮兵团排长,炮兵的工作生涯也就此开始了。
不过,向守全心里一直惦记着他的弟弟。每到新地方落脚,他都会瞅瞅能不能打听到向守义的消息。但遗憾的是,一年又一年,他愣是一点弟弟的踪迹都没找到。
那时候,向守义被留在了草地上,度过了一段没人知道的苦日子。好在有藏族牧民的好心照顾,他才慢慢好了起来。不过,等他想再回到红军队伍里时,却发现大军早就没影了。
有了当地藏族朋友的帮忙,向守义几经波折,终于加入了在川西活动的红军游击队。因为他之前在医院学过些知识,所以就做了游击队里的医护人员。在那段不容易的日子里,向守义一直努力学习,医疗本事也慢慢提高了不少。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向守义原本所在的游击队被整编为八路军的一个部队。他还是在部队的医院里头忙活着,而且一有空就琢磨着学点文化知识、军事道理啥的。因为他干得挺出色,上面的领导就开始注意他了,后来干脆让他去军医学校深造去了。
毕业后,向守义被分配到了炮兵部队,干起了军医的活儿。但他心里头并不甘心就这么待着。经历过战争的岁月,他深深体会到炮火支援有多关键。所以,他自己主动要求去学炮兵指挥,后来还真就当上了出色的炮兵头儿。
没想到,命运的捉弄让这对兄弟俩阴差阳错地都当上了炮兵指挥官。两人心里都以为对方已经不在了,压根没想到命运正在背后默默策划着让他们再次相见。
【朝鲜战场,兄弟重逢】
1950年10月份,中国志愿军大军开拔,过了鸭绿江,打响了抗美援朝的战斗。向守全和向守义这两位老练的炮兵头头,被安排去了朝鲜前线。他俩压根没想到,命运的安排正慢慢靠近,要让这对分离多年的亲兄弟,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意外碰面。
向守全他们那个炮兵团,被调到了朝鲜的西线战场,参加了特别出名的上甘岭大战。在那场打得特别激烈的阵地抢夺战里,向守全带着的炮兵阵地起了大作用。他们用炮火打得特别准,把敌人的进攻给狠狠地压了下去,还帮咱们步兵的反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那天晚上,敌人出其不意地开始猛烈炮轰,想要打掉咱们志愿军的炮兵位置。向守全头脑清醒,立刻让大家转移到提前找好的另一个地方。就在大家刚挪完窝的那一刻,原来的地方就被敌人的炮给炸平了。向守全这一下决定做得真到位,既保护了炮兵兄弟们,又让那些重要的火炮完好无损。
那时候,向守义带领的炮兵团被调到了朝鲜东线战场,参加了长津湖那一仗。在那冷得要命的环境里,向守义可真是显露出了他出色的指挥本事。他瞅准了那片地方的地势,机灵地摆了好几个能动的炮兵位置,把美军的补给线路给狠狠打击了一番。
在一次重要的打仗时候,向守义瞅见敌人正在一块儿准备冲上来。他马上指挥炮兵,直接朝敌人扎堆的地方开炮。这一波炮火打得太准了,把敌人的进攻给打乱了。而且,还给我们队伍争取到了好一阵子的喘息时间。
1951年春天的时候,战争进入了僵持状态。上头为了增强火力支援,决定把向守全和向守义兄弟俩所在的炮兵部队调到一块儿打仗。没想到,这俩多年没见的亲兄弟,就这么在不经意间,快要碰面了,就差那么一点点。
4月份某天,志愿军里的一个部队开了场炮兵头头的碰头会,商量怎么让炮兵打法更厉害些。向守全和向守义两人,都是各自队伍派来参加的。会议主持人大声一喊,说下一个要讲话的是谁时,向守全嗖地一下抬起头,心里直犯嘀咕,怀疑自己听错了。
向守义站到了讲台上,跟大家分享他在长津湖打仗时琢磨出来的经验。他说了个新的炮兵打法,就是在地形复杂的地方能快速挪位置,同时火力还得猛。这打法跟向守全在上甘岭用的战术,效果差不多,都挺灵的。
听着台上传来那既熟悉又感觉疏远的声音,向守全的心扑通扑通跳得飞快。尽管过了这么多年,但瞅瞅那张脸,还是能瞅出点当年弟弟的模样。等向守义聊到他们老家那片独特地形时,向守全实在是憋不住了,噌地一下站起来,扯着嗓子就问:“
会议室里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大家的眼睛全盯在了那两位炮兵头儿的身上。向守义愣了一下,开始细细地瞧起台下那个突然提问的军官。两人的眼神对上了,感觉像是十八年的时间都在这一刻停住了。
向守义哆嗦着回应道:
向守全说话的声音抖了起来。
会议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大家惊呼连连。向守义直接从讲台上蹦了下来,朝他多年未见的哥哥飞奔而去。俩兄弟紧紧搂在一起,眼里都泛起了泪光。十八年没见面,还经历过战争的磨难,现在这些都变成了再次相见的开心。
这事儿没多久就在部队里传开了。俩兄弟,战场上意外重逢,他们多年未见,这事儿成了提振大家精神的佳话。领导看他们俩情况特殊,就做了个决定,把两人都调到了同一个炮兵团,还让他们一起当上了副团长。
打那以后,向守全和向守义就一起打仗,他们配合得特别好,给志愿军的赢仗帮了大忙。在接下来的战斗里,这哥俩联手带着大家打,好几次都把敌人的进攻给打退了,战友们都夸他们厉害。
这对兄弟,在革命的征途上一度走散,后来又意外重逢。他们用各自的经历,讲述了革命中那份深厚的感情,以及并肩作战的友情。他们的事迹,不光让周围的战友深受触动,还成了鼓舞更多人加入革命队伍的鲜活例子。
【建设岁月,兄弟携手】
1953年7月份,朝鲜那边的仗打完了,向守全和向守义跟着中国志愿军一起回到了祖国。因为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特别出色,都是很棒的炮兵指挥官,所以上面就安排他们去了军事学院继续深造。这样,他们就能用学到的本事,更好地为新中国的国防出一份力了。
在向守全和向守义就读军事学院那会儿,他俩不光深入钻研了最新的军事理论,还拿自己在朝鲜战场上摸爬滚打的经验说话,写了好几篇很有分量的研究报告。其中有一篇叫《怎么在复杂地形里让炮兵灵活打仗》的文章,上级领导看了特别重视,直接把它编进了军事学院的教材里,现在成了培养新炮兵指挥官时必看的资料。
1955年,向守全和向守义学业完成后,就被安排到了西南军区的炮兵部队。那时候,国家正使劲儿搞国防工业,尤其是要自个儿研发新的火炮。因为这两兄弟在炮兵方面是行家,所以就被挑中去帮忙搞新型榴弹炮的研发了。
研发时,向守全挑起了总体设计和火控系统的大梁,而向守义则一门心思钻研炮弹的飞行路径计算和怎么让精度更上一层楼。这哥俩合作无间,各自拿出看家本领。他们结合战场上摸爬滚打得来的经验,给出了不少改进的点子,让新型榴弹炮的性能和稳定性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1956年夏天,新款的榴弹炮头一回进行了真枪实弹的试验。在射击场上,向守全亲自上阵当炮手,而他的兄弟向守义则负责调整炮口方向。伴随着第一颗炮弹的轰鸣,它嗖地一下飞出去,稳稳当当击中了20公里外的目标。这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高兴得跳了起来,大声欢呼。这款咱们国家自己研发的榴弹炮,不论是打的距离还是准确度,都赶上了国际上的高标准,这意味着咱们国家的炮兵武器有了巨大的进步。
新型大炮研发成功后,向守全和向守义在军队里一下子出了名。1957年,他俩被调到总参谋部的炮兵部门,一起参与规划全军炮兵的发展。在那里,这对兄弟大展身手,为中国炮兵走向现代化出了不少力。
1958年那会儿,全国都忙活起炼钢铁的大事。向守全和向守义这两位技术高手,被安排去了四川的一个钢铁厂,帮忙搞民兵炮兵连的建设。他们心里明白,不能光顾着蛮干,质量才是硬道理。所以在整个指导过程中,他俩老强调,干啥都得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来。
在向守全和向守义在钢铁厂的那段日子里,他们瞅见了不少不对劲的地方。他们瞧见有的区域为了赶指标,根本不顾实际情况,乱来一气。这俩兄弟没少往上面报情况,说得都是得调整生产安排,但结果呢,没啥大改变。
1959年一开始,向守全和向守义两个人又回到了部队。那时候,全国上下都碰到了很大的经济难关。因为他们俩在基层干过很久,很有经验,所以就被安排去了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主要是想办法帮农民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在四川的一个村子里,向守全和向守义俩人挺有本事,带着大伙儿一块儿动手,建起了水利设施,让浇水灌田更方便了。他们还瞅着当地的条件,琢磨出一套合适的种地法子,帮村民们把粮食收成提了上去。经过他们的忙活,这村子慢慢富裕起来,不再穷困,还成了周围村庄学习的榜样。
1962年那会儿,中印在边境上起了冲突。两位很有经验的炮兵头头,向守全和向守义,被火速派到了西藏,去帮忙加强边防。在那高海拔、条件差的地方,这哥俩可不含糊,动动脑筋,整出了一套适合那种恶劣环境的炮兵打法。
在西藏那会儿,向守全和向守义不光忙着军事上的事儿,还特别上心改善藏族老百姓的生活。他俩带着队伍给牧民们盖新房,还安排医疗队到村里头免费看病,藏族朋友们对他们那叫一个感激和喜欢。
1965年那会儿,向守全和向守义被调回了北京,在总参谋部干起了活儿。那时候,越南正打着仗呢,打得挺凶。他俩被选为了援越专家组的成员,隔三差五就得往越南跑,给越南人民军帮忙,教他们怎么打仗,还给他们提供技术支持。
在越南那会儿,向守全和向守义可是亲身碰到了美军那铺天盖地的轰炸。他们瞅着实际情况,给越南军队琢磨出一套挺管用的防空炮兵打法,一下子就让越军的防空本事提升了不少。他俩这么一来,可是给越南人民打抗美救国仗帮了大忙。
【晚年岁月,为国奉献】
1979年,中越边界上打起来了。尽管向守全和向守义已经到了该退休的年纪,但他们还是自告奋勇,跑到前线去当军事指导。他们利用自己多年的打仗经验,给前线的领导们出了不少实用的战斗点子,对赢得这场战争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前线打仗那会儿,向守全和向守义俩兄弟发现了一些装备上的不对劲儿。他俩把这些问题都仔仔细细地记了下来,等仗打完了,就向上级交了一份改进建议的大报告。这份报告对后面装备的升级和改进可是帮了大忙,起了很大的参考作用。
1980年那会儿,中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大步子。向守全和向守义这两位军队建设的行家,被叫去帮忙规划新时期的军队怎么发展。他俩琢磨出了一个新点子,就是说,得让军队多用点高科技,把信息化水平给提上去。
那时候,向守全和向守义也忙活着好多军民都能用的技术活儿。他们厉害的地方在于,能把军事上的高科技用到老百姓的生活中,让咱们国家的科技水平整个儿上了一个台阶。就拿他们参与搞的那个定位技术来说吧,不光军队上用得上,咱们平时开车导航也全靠它呢。
1985年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要减少100万兵力。向守全和向守义这些老一辈的军人,他们自个儿提出要退休,好给年轻一辈腾出位置。但他们可不是就此不干了,而是换了个方式,以顾问的身份继续给军队建设出主意、使劲儿。
1989年,向守全和向守义被邀请去帮忙准备庆祝建国40周年的阅兵式。他们给炮兵队伍当起了训练顾问,保证了阅兵活动顺利进行。当看到那些气势恢宏的炮兵队伍走过天安门,两位老兵心里特别激动,觉得祖国真是越来越强大了,心里满是自豪。
到了90年代,国际上的事情变得特别快,很难预料。向守全和向守义两人特别留心国际军事上的新动向,给咱们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出了不少好主意。他们在军队里的好多报告会上都站出来讲话,讲讲国际军事形势咋样,还给出了中国军队往后该怎么发展的看法。
1995年那会儿,向守全和向守义被叫去参加抗战胜利50年的大活动。在那活动现场,他俩碰到了好多以前一起打仗的老兄弟,大家一起聊起了过去那些不容易的日子。后来,这两位老先生还被好几所学校请去,给孩子们上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把当年的革命精神讲给年轻的一代听。
1999年的时候,向守全和向守义两位老人家参与到了国庆50周年大阅兵的准备工作里头。虽说年纪已经不小了,但他们还是精神头十足,给阅兵的组织出了不少好主意。到了大阅兵那天,他俩就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亲眼看着咱们中国军队那威武雄壮的样子,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真是没法说。
到了21世纪,向守全和向守义两位老人家虽然上了年纪,但心里还一直惦记着国家的国防大事。他们经常被邀请去看军事科技的展览,看着那些新式武器,他们总会给出一些改进的点子。这些建议还真被有关部门给看重了,对提升武器装备起到了不小的帮助。
2005年,正好是抗日战争打赢60年的时候,向守全和向守义接受了央视的采访。他们聊起了自己以前的革命经历,还说了好多大家不知道的历史小故事。后来,这次采访被拍成了纪录片,成了很重要的历史记录。
2008年的时候,四川汶川那里遭了大地震。虽然向守全和向守义两位老人家都已经九十多岁了,但他们心里还是一直挂着灾区。他俩把自己一辈子攒的钱都拿出来捐给了灾区,想让那里快点重建好。这事儿让好多人都特别感动,他们俩也成了大家捐款的好榜样,带动了社会各界一起帮忙。
2010年的时候,向守全和向守义两位老先生先后离世,向守全活了101岁,向守义则是99岁。他们俩一辈子都在军队里度过,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立下了大功。他们的故事被写进了课本里,成了后辈们学习的榜样。
在兄弟俩的告别仪式上,好多以前跟他们学过的学生都来了,送他们最后一程。有个学生,现在都当上将军了,他眼含热泪地说:“
向守全和向守义这一辈子,就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真实写照。从打日本鬼子那会儿起,到解放全国,再从去朝鲜帮忙打仗,到回来搞国防,一直到后来的改革开放,他们俩总是走在时代最前面,为了咱们国家的自由、解脱和发达,出了不少大力气。他们干的事儿,会一直被记在中国历史的大功劳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