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相对严格的影片审查制度是促使电影人选择狂欢化表现方式的原因之 一,但是对于新世纪国产喜剧电影的狂欢化现象而言,原因要更复杂一些,媒介的发展、大众文化的兴盛、消费社会的渐趋形成、后现代文化的影响等无一不在影响着电影观众的观影期待,而商业化的喜剧电影必须努力迎合受众的观影期待。
同时这种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利益集团的一份子,其本身就是塑造这种观影期 待的主导者,它既是消费文化的主动生产者,同时又受限于消费文化需求不得不 继续深入地参与消费文化生产。
喜剧电影的狂欢化是电影人对严肃文化的应对策略,更是消费社会消费文化的必然产物。 消费社会是相对生产社会而言的。如前所述,齐格蒙特·鲍曼把人类社会的 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生产者社会”和“消费者社会”,马克思也曾强调“没有 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
一般认为西方的消费 社会初步形成于福特主义时期。科技革命使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 活条件及休闲生活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传统富裕阶层与城市新兴阶层逐渐挣脱了传统消费文化观,出现了消费主义文化倾向。
以标准化、机械化及批量化生产为特征的福特主义的盛行使商品种类及总量都出现了跨越式增长,与此同时工 薪阶层消费能力也在提升,这一进步加快了消费社会的步伐。
生产力的发达是形 成生产相对过剩的条件,而只有在生产相对过剩的前提下,人们才会改变生产社 会中以基本物质需求为重心的需求理念,进而转向对更高层次需求的追求。生产 力的发展情况决定了人们的消费情况,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消费社会形成的前提。
后福特主义的“灵活积累模式”带来了消费社会的大发展,是消费社会的 升级发展期。随着消费社会的发展,消费者消费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福特主义整 齐划一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与差异化,福特主义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也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转向。
后福特主义的“灵活积累”模式便应运而生, 它“在劳动力市场、劳动过程、产品及销售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后福特主义用机会经济取代了规模经济……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向 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的转变……后福特主义进一步扩大了消费的范围,加快 了消费的步伐,创造了刺激、控制和引导消费的更为多样的形式,预示着消费社会 的真正到来。”
消费社会中生产相对过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购买东西的主导因素不再是使用功能而是符号价值,而符号价值其实是利益集团有意制造出来的符号需求,它 不同于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
社会赋予产品的基于非基本使用需求的符号价值超 越使用价值,成为促成人们消费的主要动因。而这种符号价值往往体现为符号之 间的差异化,同一类商品使用功能上往往是类似的,不同的仅仅是其代表的符号 意义。
相较于从前以基本使用需求为目的的消费,这种消费呈现出非理性的狂欢 化状态,消费行为本身已具有狂欢性,“购物节”“购物狂”“剁手党”等词在 新世纪的流行正是这种狂欢化消费盛行与常态化的体现。
在利益集团及大众媒介 的鼓动下,超负荷地工作与受“心理”驱使地疯狂消费使人们处于一种恶性循环 中。 伴随着消费社会中消费欲望的膨胀及工作压力的增强,享乐主义开始盛行。
“在某种意义上,消费享乐主义成为消费者的一种鸦片,因为它在教导人们消费 至上,挑动人们的消费狂热的同时也麻痹了人们的意志。”因此,消费社会中 人们的狂欢需求表现得更为强烈。
这种需求的产生,除了源于本能,更是源于消 费社会生产机制,源于利益集团与大众媒介的合谋。
除了消费社会氛围的引导, 消费社会的狂欢需求还有一部分是源于现实生活的压力,物资的富足并不能缓解 由欲望膨胀引发的匮乏感,在高压生活和工作之下的消费者也需要寻找突破口加 以释放,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狂欢文化的盛行。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消费社会的条件逐渐形成,消费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彰显。对于消费文化的狭义理解主要是指将消费文化局限在消费社会范围内,是消费社会这种这种特定的社会形态的文化阳台,可以将其划归为马克思所说的 “以我的需要、我的激情、我的愿望等等为基础的无效需求”。
其广义的理 解则是将“人类所创造的各类消费相关因素的综合,文化中那些影响人类消费行 为的部分,或文化在消费领域中的具体存在形式”,都称之为消费文化。
就广义的消费文化而言,在新世纪的中国其依然是多元共存的。全国经济本身存在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有的已经具备消费社会特征,但还有一部分地区未进入消费社会,消费观念比较传统;仍有一部分人群处于以基本需求为主的 阶段,身处的社会氛围也是生产意识强于消费意识。
新世纪中国消费文化的形成并不是完全基于消费社会经济形态的自然形成 与发展,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其形成有着重要的推手,即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 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消费者正是在西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与大众 媒介的裹挟中,形成消费主义文化意识的。
受传媒迭代影响,对数字新媒介更为 敏感的年轻一代成为最为热烈地拥抱消费主义文化的人群。这部分人群正是中国新世纪的主流观影群体。
为娱乐而消费,为符号价值而消费,为狂欢化快感而消费,为消费而消费,这也成为主流观影群体观看喜剧电影的主要驱动力,对狂欢 过程的热衷削弱了对意义的追寻。
为满足市场需求,喜剧电影人也常常使意义的 明确表达让位于狂欢化的观影体验营造。对狂欢化表现的追求进一步加剧了喜 剧电影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与开放性,反过来,不确定性与开放性又进一步增强了电影表现的狂欢化效果。
消费社会狂欢需求的加剧也体现于后现代主义在新世纪的流行。正如前述, 现代主义虽然也有狂欢性特征,是对“曾经的权威模式的挑战与批判”,是“艺 术中各种革新和反传统的新趋势”,但与后现代主义相比,在社会的狂欢化需 求上却有很大不同。
因为后现代主义是与后福特主义“灵活积累模式”相关的,“是媒介、传播和信息系统的全球化而出现的一种后工业世界。
它是在市场导向 的消费世界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而不是在劳作和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它是这样一个文化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传统、一致价值……普遍信念 和标准受到了挑战、被动摇和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多样性、区隔和差异。”
一言以概之,即后现代主义所体现的狂欢性更彻底。 对于新世纪国产喜剧电影而言,两种文化的狂化意识都有体现,但后现代性 更为凸显,这是国产喜剧电影对新世纪狂欢需求的呼应。
新世纪以来,电影业的 跃进式发展与国际环境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国内政策的调整等密切相关,但其 背后更为深层的文化因素则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人们消费需求的转型。
在市场化环境下,喜剧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一部分必然主动迎合这一观影需求。观影是人们日常娱乐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电影院作为主要观影场所其本身就是一 个“狂欢广场”,它为人们暂时摆脱现世束缚,寻求超时空临时解脱与释放的提 供了空间。
观看喜剧电影是新世纪观影者进入狂欢情境、参与狂欢并宣泄狂欢情 绪的重要途径,新世纪喜剧电影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与后现代文化的呼应则加剧 了这种狂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