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探狄仁杰回忆录(一)

生远说历史 2024-02-16 06:11:07

大唐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农历九月,帝国进入深秋,在国家的都城神都洛阳城西侧有一座府邸,府邸旁边种着几棵槐树,都是府邸主人曾亲自种的。府邸的正面有一座匾额,匾额上写着:狄府。

府邸的主人此时正在花园中的躺椅上休息,是一个胡须头发均已花白的老者,老者身穿白色短内衫,白衫领口和袖口均有金线雕饰,外披一件淡青色长袍,头上扎着发簪。没有带璞头。老者的身边有一个小方桌,方桌之上摆着几本书和看过的奏折。

这个老人正是我,我姓狄,名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

我出生于太原,这里曾是大唐的起家之处。想当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我朝太祖高皇帝唐国公李渊曾带着太宗皇帝李世民还有家臣从此出发讨伐隋朝。最后统一天下。所以太原也算是龙兴之地。

我自幼出生于此,但是从我考取科举入朝为官开始就很少回老家了。如今我已古稀之年,恐怕没有机会再回老家了。我这一生过的非常的跌宕起伏。好几次都险些遇难。还好命运垂青于我,让我摆脱了。这算是福祸相依。虽然年初皇上曾招我回去担任宰相还让我陪同巡视天下。但我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皇上体谅我身体老迈于是在京城给我赐了宅邸让我养老。我深感皇恩。如今的我躺在这里不禁想起了很多往事。。。

我们祖先几代人都曾在边陲重镇生活。从曾祖父到祖父,到父亲都曾在朝中为官。所以我们家也算是世家大族,祖父做到了官至尚书左丞,父亲也做到了夔州长史。一方封疆大员。对我的要求也很高。从小就让我读书学习。我呢也算争气,对于读书也比较热爱。还记得十岁那年有一次家里出了事,家里的一个门人被害了。

县官来家里查访,挨个问话,我独自坐在一边读书,很多人为了证明清白都去向县官证明自己。县官问了一圈,发现角落里的我。就问我,为什么不去回答问题。我说:“我正在和书里的圣贤对话,哪有功夫理你们这些俗人俗事。我这么小也不可能是我杀的,我又没看到。答了也是白答。浪费大家的时间。”县官很是惊讶,有点恼怒。这时有家长过来缓和。所以我也就摆脱了冲撞长官的罪责。所谓三岁看老,这一件事证明了我这一辈子都将会是耿直的忠臣。

到我弱冠之年时,奉家中父亲大人的命令,当然也是我自己的愿望,我参加了科举考试。科举考试从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置,到如今也有几十年了,大唐科举分为六科:进士,秀才,明经,明法,明字,明算。我擅长和喜爱读尚书,礼记等经典。于是决定考取明经。最后以明经及第的身份中选。到吏部参加终选考试。最后将我调到河南汴州做判佐。也是我第一次为官。这第一份工作是做当地判官的副手。从事当地司法和行政。也为我打下了日后的司法基础。

我在此地做了多年官员。因为我一直认真工作,受到了做监察工作的黜置使阎立本阎大人的赏识,阎大人为人豪迈,才艺很高。不仅做的高官,还画的一手好画,他的画《历代帝王图》,《步辇图》都堪称艺术珍宝。当时我由于办事耿直,被人陷害,阎大人为我打抱不平,赞扬我:“孔子说:‘观过知仁矣。’你真可以说是沧海遗珠啊。”但是我觉得实在有点高抬我了。我被升到老家并州都督府任法曹。干的还是司法工作。

我在并州做官时,有一次朝廷要调我的同事郑崇去外地公干。但是郑崇兄弟家中没有兄弟姐妹,父亲又早逝。只有一个母亲在家。他非常的不放心。我知道了以后,和他说:“令堂独自在家,身体不好。你一个人去外地。肯定不放心。这样我替你去。我年轻家里负担小”

于是我就向长官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调换。蔺大人很感动,于是同意了我的意见,也对别人赞叹我“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其实这是一个人正常应该做的,何况还是同事。但是我也不是那种为了仕途不惜抛弃一切的人。我在出去公干前也曾站在山头,对着山下的一片片白云对着从人怅然道;““我的双亲就往在那片白云下面。”我看了很久才走。公干半年之久,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里看望父母大人。

因为我曾多年在基层为官,接触了很多人和案件。使我在司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大唐仪凤年间,我被高宗皇帝赏识正式调入长安担任大理寺丞。我到任以后发现,由于多年朝政混乱,导致很多案件都积压着没法破。

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积压了几百件的案子都破了而且很少有冤案。而且我这个人由于家教严格,加上自身要求高,而且读了圣贤之书懂得礼义廉耻。所以非常痛恨那些坏人和贪官。所以基本不受任何贿赂。处理案件也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百姓都很爱戴我。相反那些权贵都很讨厌我。但又没有办法。虽然我官职不高,但是所在的位置非常重要。他们也不敢惹我。这让我一时名声很高。

朝廷也开始重视我了。

未完待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