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年六十五岁的朱棣在御驾亲征的归途中撒手人寰,作为大明的一代英雄天子,他的心中有太多的不甘。
不过手下的大臣们所以考虑的事情更为复杂,这是件天大的事应该怎么处理才好呢。
这时杨荣站出来想了个办法,用锡做成一个筒保存朱棣尸体,并且秘不发丧。
为什么杨荣会做出这样的一个决断?当时的大明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
朱棣的一生相信在朱棣即将病死的弥留之际,还能隐约的看到自己的父皇摸着自己头语重心长的模样。
实际上从一开始,他就不是一个受重视的孩子,因为首先他不是马皇后的孩子,身份自然是要往后排的。
而自己的哥哥朱标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在平定天下这件大事上,朱棣做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始终没有得到很大的赏识。
很快大哥病死的消息传来,大家纷纷猜测,朱元璋的下一步棋会怎么走,没想到直接把位置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这让众多的王爷们感到内心非常的不痛快,从这个时候开始,朱棣的内心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
朱允炆果然在刚一上位就按耐不住向这些叔叔们下手,眼看着兄弟们一个接一个的被整倒,朱棣决定不再忍耐,必须主动出击。
双方马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面对着这样的局面朱棣硬生生是将自己的侄子打的落荒而逃,最终自己坐上了这个位置。
那么朝廷中的一个大臣杨荣引起了他的注意力,这个人物在关键的时候提醒朱棣,打进京城之后最重要的不是坐上皇位而是先去先王的陵墓祭拜。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王者应该做的,如果不这么做,天下的人都会看在眼里,这样为了皇位而什么都不顾的人是无法服众的。
这番话深深的点醒了朱棣,也让朱棣认识到了眼前的这个人绝不一般,留在身边一定有大用,于是在此后的时间里对于杨荣一直非常的器重。
作为开国之后的皇帝,朱棣要面临的问题非常多也非常杂,首先就是在这些边疆地区。
打仗对于朱棣来说并不是难事,但是他要当上了皇上所要面临的可就非常复杂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战争能够顺利,基本上大仗的时候朱棣都会御驾亲征。
这一方面能够更好的鼓舞士气,另一方面也能让自己的命令更快的下达。
朱棣本身在指挥战斗上面就很有一套手段,在他的指挥下当时确实打下了很多胜仗。
慢慢的随着岁月的流逝,朱棣的年事已高,身体情况也不是很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蒙古方面又来进犯,朱棣便带兵又一次的对抗蒙古。
可以说在明朝前期,蒙古一直都是一个心腹大患,而朱棣也是死在了这条路上。
当时的部队已经打赢了战争,但是朱棣的身体情况却越来越差,尽管这次来的时候大臣们已经多次劝说朱棣不要亲自前往,可是多疑的性格还是让他决定去。
朱棣死后最终因为路上的奔波劳顿,朱棣的身体再也扛不住了,死在了大仗当中。
这一下身边的大臣可炸了锅,主要是朱棣死的也太不是时候太不是地方了。
哪怕是撑到了京城之后再死都好说,现在的情况下该怎么处理。
几个大臣们看着眼前的情况顿时手足无措,毕竟朱棣的接班人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两个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本来就不是省油的灯,要是得知了这件事,那么两人之间肯定立马撕破脸,重臣们又不在京城,到时候必然要出大乱。
这是杨荣站了出来,首先确立了一点,这件事不能让其他人知道,因为知道的人越多,越容易出现纰漏。
别说到时候能不能回到京城了,就连军队内部能不能够稳定住都难说。
万一这个时候军队大乱,蒙古趁机在跑过来收割一波,那到时候谁也受不了。
几人对于杨荣的建议非常肯定,在之后又商量了另一个问题,路途这么遥远,先王的尸体怎么办呢。
杨荣想到了用锡罐的方式去储存尸体,因为锡罐的密封性比较好,能够较好的保存尸体。
与此同时最重要的就是抓紧时间把这件事告诉给朱棣选择的接班人朱高炽,让他早早的做好准备,除此之外这件事不能让别人知道。
他们马上安排了工匠制作锡罐,在工作完成后,这些人全部都消失在了世界上,因为这件事的保密性非常重要。
朱高炽知道这件事后立马开始准备,虽然自己贵为太子,但是自己的兄弟朱高煦一直在死死的盯着这个位置看,稍有差池就有可能遇到危险。
并且朱高煦在军事方面非常有能力,自己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所以现在必须要抓紧机会登上这个位置才是。
很快在杨荣的张罗之下,朱棣的遗体被运回了京城成功的和朱高炽完成了交接。
这才避免了一场大乱的发生,朱高炽也顺利的登上了这个位置。
由此就能看出在这个关键时期,杨荣的决断有多么的聪明,没有将这件事泄露给无关的人。
一方面稳定了军心,将士们都不知道朱棣已经死亡的消息,另一方面也是为大明的稳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朱棣在天之灵应该感到欣慰,自己手下的这些臣子们还是对自己非常的忠诚。
参考资料: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