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位被推崇备至的皇后会在几百年后重见天日,却遭羞辱

吕布省愚 2024-02-09 13:59:18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29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9 分钟)

话说,人间百态,不细品是无法看透的。

或曰,世间万千,需深入方能得其精髓。

前面两辑,我们用7000字的篇幅为您详细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万历帝嫡后王喜姐的故事。在王喜姐身上最能看出这人间百态与世间万千的无常。

虽然是一位皇后,虽然正位中宫四十二年,但是很难说王喜姐受到了最起码的尊重。在万历帝心中,王喜姐更多地像是他自己的嫡母仁圣皇太后与生母慈圣皇太后这两位老媪为其选择放在身边的观察者甚至是监视者。除此以外,您我作为后世几百年的读者,也很难去理解万历帝为何这般不尊重甚至于不理会自己的嫡后,而去专宠郑氏。

孝端显皇后王喜姐的六龙三凤冠

王喜姐薨逝后,原本属于她的桥段就应该从华夏史册中彻底结束。然而,真正的别样故事,这才刚开始。那么王喜姐的身后,故事的脉络又往何处发展了呢?当时与后世的人们,又是如何评价她的呢?让省愚此番为您细说。

·万历帝还想搞事情

上文讲到,王喜姐薨逝后的三个月又11天后,任性了一辈子的万历帝驾崩。在人生的弥留之际时,万历帝居然还在想着搞事情。

王喜姐去世不到三个月,尸骨未寒的情况下,万历帝临终遗言,交待太子朱常洛,加封郑皇贵妃为皇后。这段要求被记载到了《光宗实录》中。

《光宗贞皇帝实录卷二》: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一日,令旨谕内阁,父皇遗言尔母皇贵妃郑氏侍朕有年,勤劳茂著,进封皇后,卿可传示礼部,查例来行礼。

然而,基本上算是作恶一辈子的郑氏,她又何德何能呢?郑皇贵妃既不是如王喜姐一般,由两宫太后为万历选的原配;又不是如王恭妃一般,嗣皇帝的生母,只因万历偏爱而被要求进封皇后。这显然是在整个明朝都找不到先例。不过话说回来,中国历史上之前之后的其他朝代倒是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在没有“嫡长子继承”作为法理依据的社会里,什么样的荒唐事情都可能发生,相对来讲在“嫡长为尊”的明朝,这样的事情不太容易通过当朝文臣们的允诺。

实际上,在万历帝驾崩后,这一条他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东林人士的作用下被否掉了。如何呢?你皇帝又能怎样,棺木一盖,你说的也就成为历史了。不听你的,因为你说的不符合祖制。估计明神宗(死后有了庙号,就称呼其明神宗吧)也没想到自己任性一辈子,结果人缘这么差,说过的话都不算数。

也就因为这般,明神宗的陵寝定陵也就葬入了神宗朱翊钧与其嫡后王喜姐以及朱常洛生母孝靖皇太后。

·身后事难以言说

看见上一小节最后一段提及的这三位么?谁曾想到几百年后,这三位居然重见天日了。小说都不敢这样写的桥段,居然也就成为了过往的真实历史。熟悉省愚作品的朋友或许此时应该想起了,接下来要提及的这一个桥段,我们在《省愚说明帝-明神宗朱翊钧》中其实详述过。

进入20世纪中叶,国内部分著名学者文人希望能够挖掘明长陵,也即是朱棣的陵墓。当时的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得知后认为条件不成熟,强烈反对贸然发掘,随即形成一场争论。

然而,经过一番进进出出的讨论后,得到一个所谓周“原则同意”的批复。

随即,长陵发掘委员会委员夏鼐负责发掘的技术指导,便让其学生赵其昌做前期调研。赵其昌带探工在长陵未找到发掘线索。在向夏鼐、吴晗等人汇报后,经商讨决定先试掘献陵也即是朱高炽的陵墓,积累经验再发掘长陵。后来吴晗和夏鼐认为试掘献陵对长陵的发掘参考价值不大,吴晗提议试掘永陵,也即是朱厚熜的陵墓,遭夏鼐强烈反对,认为这与发掘长陵无异;最后尝试试掘思陵,也就是朱由检的陵墓,吴晗认为太小,是妃子墓改建。

最后,这头彩落到了朱翊钧的定陵上。后来能够在世面上买到的《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一书认为,吴晗和夏鼐想到定陵的原因有二:

第一,定陵是十三陵中营建年代较晚的一个,地面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将来修复起来也容易些;

第二,万历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会多一些。

老照片背后镶嵌着老故事

前后一年的时间,定陵的玄宫被打开。其玄宫由前室、中室、后室、左配室、右配室组成,石条起券,前室前面有隧道券,总面积1195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水平落后,出土的大批文物无法保存,发掘出土的丝织品变硬腐化。郑振铎、夏鼐为此上书,请求立即停止再批准发掘帝王陵墓的申请。自此以后,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自此成为中国考古界的定规。

原本以为这一切就结束了,结果几年后,新的遭遇落到了朱翊钧、王喜姐与光宗生母王恭妃身上。几年后,定陵遭到严重破坏,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的这一帝两后的尸骨被以“打倒地主头子万历”的口号揪出。虽说万历帝确实在中国历史上并未起到多大的积极作用,但是说他是地主的头子,就无从谈起了。

1966年8月24日,万历帝、后的三具尸骨以及一箱帝后画像、资料照片等被抬到定陵博物馆重门前的广场上接受批斗并焚毁。王喜姐原本深埋在地下的静谧,被这不期而遇的重见天日,彻底打破,更而甚之,将其挫骨扬灰,实在是最大的羞辱。

对了,另外一位受牵连的王恭妃,可是一辈子没过上哪怕一天好日子,在冷宫中孤苦伶仃半生,谁又能想到薨逝后的几百年,还能受到这等遭遇呢?省愚只能表示,无法言说,可叹可叹。

·听听别人评述的王皇后

让我们暂时收拾起这般悲凉的情绪,看看王喜姐这般非凡的经历,会在史册外留下何等的评价呢?在人们的笔尖与口中,细致的评价一位封建时代的皇后,这也是难得之举。

清修《明史》很直接的表扬王喜姐,称其:性端谨,以慈孝著称。

之前我们提及过的王德完与沈一贯,分别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表扬了王喜姐。

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原文称:中宫夙称优渥;内阁首辅沈一贯在上疏万历帝的奏章中写道:中宫为皇上元配,选自圣母,体统甚隆既二十四年矣。朝夕同宫,恩好甚笃。

作为庶子、庶孙的朱常洛与朱由校,是如何看待这位嫡母与嫡祖母的呢?

庶子明光宗朱常洛在其《实录》中有这样一段评述:孝端皇后幽闲贞静诚一端庄 ,慈同樛木,迨深居静摄,禁不闻声乃密讽婉规事多得请,暨前星之启耀初九潜龙廑覆露以垂恩。先帝情锺伉俪,轸琴瑟之中睽肆吾皇,爱切瞻依奉杯棬而永慕。

而庶孙明熹宗朱由校写道:朕祖妣孝端显皇后母仪天下保育先皇功昭社稷。

或许这二位有捡好的话说的嫌疑,不过鄙人倒是没见到这二位对郑贵妃说同样的话。

时间节点来到清朝,文人程嗣章所写的《明宫词》中,有一首话语描绘孝端显皇后,称她为万历皇帝的“良佐”。并在诗后附上了这样的评价:神宗王皇后,性端谨。上丁承平久,天下无事,好静摄。一切章奏,尽留中不下。后封识藏弆,每语一事,即随取上之。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几乎可以认为,若非王喜姐一辈子扶着那即将倾倒大厦的纲常立柱,明朝或许早就在朱翊钧的任性中坍塌了。

·老规矩,结束语

至此,对于神宗嫡后王喜姐的故事,分三期讲述即将完毕。

当初,这里躺着朱翊钧、王喜姐与王恭妃

在如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省愚无限感激还有朋友您能够读到此处,无论此刻的您是何等的心境,让我们以淡定的情绪去看待历史,笑看风云,展望未来。

相关阅读: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