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于感官认识以及人类研发出来的科技探测设备之局限性,我们只知道宇宙中的“显物质”——即能被我们看得到、探测得到的物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飞禽走兽,大小物体等。或许正是因为无法看到探测得到,放眼向宇宙苍穹眺望,才会尽觉空旷悠远和浩瀚无边。
科学家经过推演分析指出,如果只计算能被我们眼睛看到和科学仪器探测到的这些“显物质”,只占宇宙总量的4%。而在这4%的“显物质”中,我们人类所了解认识的物质却仅占0.03%。可见人类之渺小,视野之狭隘,见识之薄浅。
难道如此浩瀚无边的宇宙,其内部容纳物只有这4%吗?不,相信宇宙建造者一定不会这么浪费空间的,不是吗?
科学家,天文研究者,宇宙探索者,都不相信宇宙这个“储纳箱”会如此之匮乏。于是,科学研究者经过分析、推理、计算,最后得出一个推演结果:宇宙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显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和暗能量并不会反射或辐射光,以人类当前科技水平,无法进行观测感知。在比例上,显物质占总宇宙的4%,暗物质占23%,暗能量占73%。可见,宇宙的将近四分之三都是由“暗能量”构成的。
那么,“暗物质”和“暗能量”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研究者认为,“暗物质”是构成宇宙整体框架的零件支撑部分,“暗能量”是驱动整个宇宙机器运转起来的动力来源。“显物质”是宇宙“暗物质”零部件运转变慢的呈现。可以想象一下风扇的叶子,高速旋转的时候是看不到扇叶的,当速度慢下来时,才会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扇叶。道理相同。即,当“暗物质”的自身频率变低的时候,就会呈现出来“显物质”。“显物质”的自身频率变高的时候,又会重新转化为“暗物质”。当“暗物质”的频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转化为“暗能量”。
不少典籍里都提到「宇宙原本为虚空」,佛学里讲到「万物皆为空」,而爱因斯坦说「真空不空」,其实都在说一个事实,即“暗能量”。因为“暗能量”无法看到,无法感知,无法探测,所以才会在各种典籍学说里都被以“空”赋名,直到伟大的天才科学家爱因斯坦才意识到“空而不空”。
所以,显物质,暗物质,暗能量,三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频率渐次变高。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不正是“显物质”与“暗物质”和“暗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吗?原子里蕴藏有超乎想象的巨大能量,这些被以“聚变裂变”强硬敷衍解释的能量,真正来自哪里?是否就是触发了“原子真空”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从而转化生成的呢?
如果以上推测正确,那么,能量便是宇宙万物之构建者,即宇宙里的一切大小物质,无论宏观的星云、星系、星团等,还是微观的分子、原子、质子、电子、夸克等,都是由能量转化构筑而成。
那么,又是谁促成了宇宙能量向宇宙物质的转化呢?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应是“观察者的意识作用力”,即观察者的意识是驱动宇宙之“暗能量”向宇宙的“显物质”转化的关键。换句话也就是说,观察者的意识,是驱动“能量”朝“物质”显化的传令者。
或许,会有人问,观察者又是谁呢?可查阅「水木长龙」或「水木长龙探索科学宇宙」之前有关量子理论探讨方面的文章。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标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