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研究者从河外星系观测到怪异现象,黑洞可能要被重新定义

水木长龙探索科学宇宙 2018-10-26 23:42:18

无论什么样的学科领域,都需要在不断地探索研究中才能取得进步发展,宇宙学更是如此。曾有宇宙学家讲过这样的话,大致意思是,对宇宙的探索研究,于人类而言,可谓是刚刚起步。如果将宇宙比喻成一个鸡蛋的话,那么人类对于这个“宇宙蛋”的了解,就如同刚刚拨去了几块鸡蛋皮而已。

但我们人类天生就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这种强烈的好奇之心和憧憬之情,正是推动人类奋勇向宇宙太空深处不断探索前进的动力。科学知识也会有陈旧的时候,因为科学家也是在探索中求知的。今日的新发现,可能就会带来否定掉,科学家们花费了几个世纪的心血,才得出的昨天之研究结论。尽管如此,也是令人欣喜的,因为这说明人类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否则,只固守在原地踏步或徘徊不前,又如何有一天实现、人类渴盼了世世代代的宇宙翱翔之梦想呢?

故,对于探索者,科学研究者,不同领域的研究学者,每次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全人类来说,无论完善与否,都是前进的一种推动力——在科学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和错,只有不断完善的科学理论。

最近这些年,就有热爱天文探索的研究者,在对宇宙星系的探索观测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星系中间都有一个大小不一的黑洞。而黑洞呈现出来的特征表象,似乎与传统科学所定义的黑洞有些出入。比如,有的星系团中的黑洞,不但可以吸吞周围的星云星系,似乎过一些时间,还会向外“喷吐”星云星系等物质,而被喷吐出来的星系星云,有的看起来与之前的并不相同,似乎是新生的星系星云。

第二个奇特的现象是,即星系团中心的黑洞大小,并不随“吸吞”或“喷吐”星系星云等物质而变大或缩小。也就是说,黑洞并不一定会因为“贪吃”而变成大胖子,也并不一定会因为绝食或“呕吐”而变成小瘦子。

另外,还有一个最为明显的现象就是:凡是在黑洞周围的物质——无论星系、星云、星球等,都会以涡旋运动的方式围绕着黑洞旋转,并向其不断地靠近,直至最终消失于黑洞之中(有的可能还会在一段时间后,因被黑洞感到不合胃口而重新被吐出来)。

以上几个天文研究者观测到的有关黑洞的现象,与传统科学上对黑洞的理解似乎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不得不令科学研究者们开始反思:黑洞真的是恒星晚期的最终归宿吗?

有大胆的天文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大胆推测,认为:黑洞说不定真的就是宇宙的窟窿洞。

传统科学上解释,有的恒星在晚期随着体积的不断坍缩,质量会变得越来越大,直至最终演变成所谓的“黑洞”。根据传统科学对黑洞的定义和理解,黑洞最终其实还是物质天体,只不过质量变得不可思议的大而已。

那么,为什么会说“黑洞有可能就是宇宙的窟窿洞”呢?

最近,天文探索研究者在传统黑洞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补充:当恒星在晚期不断坍缩时,体积也在不断缩小,单位体积上承载的质量会变得越来越大。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周围的空间也正在被不断增大的晚期恒星质量在不断地扭曲,直至不断增大的恒星质量最终撕裂了宇宙的时空,然后很可能从被撕裂的裂缝洞里溜了出去,留下的只是宇宙的“窟窿洞”而已,并不一定就是演变到终点的恒星物质——传统定义的黑洞。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宇宙不止有本宇宙一个,很可能存在着无数个其它的平行宇宙。果如此,那么,晚期体积无限小,质量极度大的恒星很有可能通过撕裂的宇宙缝隙洞,而溜进入了相连接的另一个平行宇宙。因为每个平行宇宙,都有自己不同的宇宙物理系数和规则,所以,如果撕开的平行宇宙的物理系数和规则与本宇宙相仿的话,被吸进去的星系星云等物质,可能会在某个特殊的时间段重新返回到本宇宙,反之,则会有去无回。

宇宙里有很多黑洞,如果真的都是以上分析的那样——是被晚期恒星坍缩而撕裂的宇宙窟窿洞的话,那么,这些不同的黑洞就有可能连接着不同的平行宇宙。但只要真的是宇宙的“窟窿洞”,那么,本宇宙的所有物质包括能量,都会以涡旋运动旋转的方式不断地向这些宇宙的“窟窿洞”靠近,直至大部分——因为与本宇宙的物理系数和规则接近的平行宇宙毕竟只有极少数——都被“黑洞”吞吃掉。所以,即使所有的星系都在彼此远离,也不能就因此说宇宙是处于不断的膨胀之中。很可能,我们的宇宙既不是起源于奇点大爆炸,也从来都没有膨胀过。根据量子力学里的几个著名实验得出的几个怪诞结论,说不定,我们的宇宙真的就是被宇宙之外的某位超强大高智能的观察者的意识作用力创造出来的。

你觉得呢?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标明出处,谢谢!

4 阅读:477

水木长龙探索科学宇宙

简介:水木带你探索科学宇宙,揭开你不知道的科学宇宙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