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柄在后,刀鞘在前,为何清朝侍卫的腰刀都是“反”着戴?

夜莺歌声凄凉 2024-12-29 11:05:42

虽然现在的不少影视剧都会被吐槽“降低智商”,不符合真实的历史,但确实有不少编剧十分尊重历史,将“真相”搬上了大荧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清宫剧中,很多侍卫的配刀都是刀柄在后,刀鞘在前。

大家都知道,一般佩刀都是刀柄朝着前方,方便拔刀对战。那么电视剧中的这种刀柄向后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吗?

根据一些清朝时期的照片和画作可以看出,清朝侍卫“反向”配刀并不是个例,而是一种习惯,几乎所有的侍卫和军人都会这样去操作。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习惯呢?这不是一种增加风险的做法吗?

(清朝配刀方式)

一、刀柄在后,刀鞘在前

刀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兵器之一,其普及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兵器,尤其是在军队和江湖之中,刀的使用者是最多的。

因此刀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款式,例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九环刀、鬼头刀、腰刀等,由于刀的使用方式较为简单,对使用者的武功要求不高,因此也是军队和衙门的制式装备。

在使用刀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刀的攻击过程,而是刀的出鞘速度,也就是武侠小说中的拔刀速度,拔刀速度够快,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击到敌人,还可以对其他人产生威慑力,尤其是战争中,足够快的拔刀速度才是生存的最佳保障。

这也是为何在各类影视剧中,大家都会将刀放在左手,即使长途出行,也会选择一个随时可以拔刀的位置,就是为了能够更快的出手。

(提前拔刀)

可在御前侍卫和军队这个体系中,刀的位置却出现了反转,他们经常把刀挂在左腰的位置上,并且刀柄向后,刀鞘向前。这显然是一个不适合拔刀的位置,那么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吗?

其实这种情况不但真实,而且十分“科学”,只因为这样做的人主要有两个人群。

从历史资料可以看出,选择刀柄向后、刀鞘向前佩戴的人,主要有两个人群,分别是御前侍卫和军人,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也有不同的原因。

(清朝配刀方式)

首先是军人,清朝军队的起源是满族八旗,满族八旗中骑兵的占比很多,即使是步卒,也和骑兵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使用弓箭。

其实不只是满族八旗,我国封建时期的弓箭配置数量一直都有很高的比例,简单来说就是超过一半的士兵都是以弓箭为主,剩下的士兵也会常年佩戴弓箭。尤其是以骑兵为主的蒙古兵和清兵。

那么弓箭是如何佩戴的呢?和刀剑类似,他们会使用一个弓囊来放置弓,而弓囊的位置就在腰的左侧,和刀鞘的位置是重合的。

这时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弓的位置和刀柄的位置是冲突的,拿弓不方便,拔刀也不方便。

因此满族士兵就会将刀柄向后放置,由于重力原因,放在前侧的刀鞘和自然向下垂,这样就避免了和弓的位置冲突,也不会占据左手。

(清朝配刀方式)

其次就是御前侍卫了,根据作战要求,御前侍卫是不需要携带弓箭的,那么他们为何也会选择刀柄向后的佩戴方式呢?

一是因为大部分御前侍卫都精通骑射,长时间的习惯让他们即使不佩戴弓箭也会选择刀柄向后。

二是因为刀柄向后会增加拔刀的动作和时间,便于其他人观察,降低了侍卫突袭的成功率,增加了皇帝的安全性。

那么除了这个群体外,清朝的其他人会如何配刀呢?

(清朝配刀方式)

二、身后配刀

除了军人和御前侍卫,或许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其他人在携带配刀的时候,依旧会选择刀柄向后的配刀方式。

只不过略有区别,其中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摆烂式”,这种方式会将挂刀的绳子放的长一点,一旦需要拔刀,只要左手略微发力,就可以将刀柄摆正,快速拔刀,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随意佩戴)

第二种方式则是将刀整个放在身后,此时刀虽然在身后,但刀柄却已经来到了右手的位置,只要右手向后一勾,便可快速将刀给拔出来,不但速度很快,而且有“藏刀”的感觉,出刀会更加的隐蔽,对敌人的威慑力会更大。

其实无论是刀柄向后的配刀方式,还是将刀拿走左手的配刀方式,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这都不是“战斗状态”,这里就以现代化作战的方式来进行解读。

(刀在身后)

在战斗过程中,一个人其实有三种状态,分别是“放松状态”、“戒备状态”和“战斗状态”,在放松状态的时候,会使用不同的方式携带武器,尽可能的降低武器对体力的损耗,常见的又背、斜跨等,这种状态下不追求快速使用武器,只追求轻松舒适。

接下来就是戒备状态,从电影中可以看出,一旦进入戒备状态,武器是随时拿走手里的,只不过此时并不会一直摆出作战姿态,而在冷兵器时代,戒备状态并不是将手放在刀柄上,而是直接拔出武器握在手里,或者高举武器,对四周进行威慑。

(清朝配刀方式)

最后就是作战状态了,作战状态已经会摆出随时可攻击的状态,例如热兵器直接用武器进行瞄准,而在冷兵器时期则是摆出各种姿势,例如将刀放在最适合劈砍的位置,随时可以出刀,简单来说,大部分的战斗对于拔刀速度要求不会太高,因为在作战前就已经拔出兵器,唯独骑兵会涉及到武器切换,不过以他们的战斗经验来说,无论刀柄放在哪个位置,都可以快速拔刀,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清朝配刀方式)

结语

在很多武侠类影视剧中,都说过这样一句话:“刀的真意在藏,不在杀”,简单来说,就是你将刀“藏”起来的情况下,会有更强的攻击力。

而此处的藏,其实藏的就是刀柄,在刀柄向后佩戴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身后拔刀,以最出其不意的方式攻击敌人。

(清朝配刀方式)

但凡事总有例外,日本武士一般都会将刀拿在手里,这一习惯也延续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之所以会有这种习惯,那是因为日本武士使用的太刀长度很长,单手拔刀十分吃力甚至可能拔不出来。

因此需要左手反向发力才能快速拔刀,详情可参考电影《倭寇的踪迹》里,宋洋拔刀的片段。

10 阅读:9286
评论列表
  • 2024-12-29 23:53

    身后拔刀隐蔽性强,而且拔刀后可正握顺势劈砍,前面拔刀后还需要反方向调整再攻击

  • 殁殁 18
    2024-12-29 16:38

    本来就是二种方式,身前拔刀跟身后反手拔刀

  • 2024-12-30 00:30

    电视剧里有演身后拔刀动作,《雍正王朝》八王议政隆科多带队换防那段戏就有,当时图里琛领几个侍卫横在门前有个身后拔刀动作。

  • 随便 11
    2025-01-05 16:47

    骑兵必须这样配刀,一是正向配刀在马高速奔跑时正向拨刀容易伤到自己大腿或抓马缰绳的左臂,反向背后拨刀则没有这个隐患,二是反向配刀在上马时刀和人大腿在同一角度,刀不容易掉落刀也不会碰到马臀部使之惊跑。前段时间看过一视频记录中国现在最后骑兵,骑兵都是背后横背步枪方便骑行时随时能快速出枪,马刀则贴挂在马鞍下,也是骑在马上时方便拨刀,总之不管是清朝八骑兵也好现代骑兵也好武器配佳都是经过无数实战用鲜血总结出的经验,谁注意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我们的战士怎么配枪?他们都是右肩单挎平时枪口朝前斜下,枪托在身后向上撅着,看着特别扭,像散兵游勇,然而这在热带丛林中这种配枪方式最科学,丛林中前进时枪身在身前缩到最短不容碰到身前树木,枪口向斜下能避免走火伤到前面战友,关键是一但有敌情这种配枪能够最快卧倒出枪,所以配挂武器有些看上去非常难看甚至无法理解但都其道理。

  • 随便 11
    2025-01-05 16:42

    骑兵必须这样配刀,一是正向配刀在马高速奔跑时正向拨刀容易伤到自己大腿或抓马缰绳的左臂,反向背后拨刀则没有这个隐患,二是反向配刀在上马时刀和人大腿在同一角度,刀不容易掉落刀也不会碰到马臀部使之惊跑。前段时间看过一视频记录中国现在最后骑兵,骑兵都是背后横背枪方便骑行时随时能快速出枪,马刀则贴挂在马鞍下,也是骑在马上时方便拨刀,总之不管是清朝八骑兵也好现代骑兵也好武器配佳都是经过无数实战用鲜血总结出的经验,谁注意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我们的战怎么配枪?他们都是右肩单挎平时枪口朝前斜下,枪托在身后向上撅着,看着特别扭,像散兵游勇,然而这在热带丛林中这种配方式最科学,丛林中前进时枪身在身前缩到最短不容碰到身前树木,枪口向斜下能避免走火伤,关键是一但有敌情这种配枪能够最快卧倒出枪,所以配挂武器有些看上去非常难看甚至无法理解但都其道理。

  • 2024-12-30 13:04

    正手拔刀与反手拔刀的区别。反手拔刀更快,但第一击距离略短。

  • 2024-12-30 18:13

    扭打在一起,对方拔你刀更快。

  • 2025-01-01 08:52

    反刀对后敌可刀先撩、劈,身后换。对正敌,左手把鞘,右手刀,可全心观敌。

  • 2024-12-30 03:41

    我倒是觉得,反挂是上马时,防止刀掉出来

  • 2024-12-30 23:01

    明锦衣卫就是这样,清无非就是比葫芦画瓢。

  • 2024-12-30 21:33

    不是因为骑马作战时,正手拔刀会砍到马首吗?

  • 2024-12-31 15:02

    你懂个屁。这种配套方式是适合后面的人快速拔前面的人的刀。

  • 2024-12-30 23:05

    八嘎也都是这样挂的刀。

    刀锋如浪 回复:
    可小日子的居合斩可不是反向拔刀
  • 2024-12-31 09:05

    连乾隆画像都贴出来了[狗头]

  • 2025-01-03 17:29

    因为是蛮夷鞑子

  • 2025-01-01 14:34

    部队匕首也是反手拿,横着对敌

  • 2025-01-05 13:32

    拔刀方便,救人方便。

  • 2025-01-01 11:57

    居合斩

  • 2025-01-04 02:18

    遇到马保国老师的闪电九连鞭,还不是一样歇菜!

  • 2024-12-30 13:26

    松挂是马刀的玩法。穿木拖的浪人抱刀,穿皮靴的鬼子挂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