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朝初期至道光时期,于各省督抚任用比例方面,大致保持满族占七成、汉族占三成的态势。尤其在乾隆统治阶段,汉族获任督抚之比例,或尚不足百分之三十。需注意的是,每当涉及汉族出任督抚一职,通常会设置颇为严苛的条件限制。
清朝,乃满洲贵族所缔造之政权。自其肇建伊始,便对汉人官僚群体持有防范之心。清军入关之后,尽管历代帝王皆宣扬满汉一体之理念,然而,满汉之间实际存在的隔阂依旧显著。
在官缺设置方面,满汉差异呈现得极为显著。官缺细分为满缺、蒙古缺、汉军缺以及汉缺。依循既定规制,满员具备出任全部职务的资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人仅能于汉缺范围内择选任职。这就意味着,汉人官僚既难以涉足皇帝判定的核心职务领域,且其仕途晋升空间亦极为局促。
从法律规范的视角审视,针对总督与巡抚这两个职位,其任职资格并未限定为“旗缺”,汉族官员同样处于铨选范围之内。然而,汉族大臣若欲晋升至督抚之位,实则颇具难度。唯有符合以下三项条件者,方有可能获皇帝亲自钦点:
【其一、出身名门久沐皇恩】
在对清代汉人督抚群体进行深入考察时,不难发现,该群体中的多数成员拥有较为优渥的出身背景。此出身涵盖两个关键层面:其一为科举功名,以进士出身为典型代表;其二则是家庭背景,多出自官宦世家。尽管不能断言清代汉人督抚群体中绝无出身寒门者,但此类人物数量极为稀少,可谓屈指可数。
在清朝统治时期,历代帝王内心深处皆对汉人执掌政权怀有忌惮之情。然而,满族人口规模相对有限,致使清廷在选拔官员时可资选择的范围颇为狭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人官僚群体在数量上占据显著优势,基于统治的现实需求,清朝皇帝不得不启用这一群体参与国家治理。
从统治策略的角度考量,既需启用汉臣,又要确保所用之人忠诚可靠、堪以信任,在此情形下,将选拔目标聚焦于官宦家族便成为必然之选。究其原因,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历经数代,始终竭诚为朝廷效力,已然深度融入统治阶层。基于其与朝廷紧密的利益关联,这类群体通常不会对朝廷持反对态度。
以山东诸城刘统勋家族为例,其祖父刘必显与父亲刘棨,皆为顺治、康熙两朝进士。于地方履职期间,二人皆建树颇丰,政绩卓然。刘统勋本人更是位极人臣,官至大学士及领班军机大臣之高位。如此门第显赫、深受皇恩之家族,从其家族背景与政治地位而言,绝无可能对朝廷怀有二心。
刘墉获乾隆帝外放任地方官职后,仕途顺遂,旋即擢升为安徽与湖南巡抚。刘墉出身于颇具政治底蕴之家,若其出身平凡,毫无祖上政治基础,在乾隆一朝督抚多任用满员的局势下,他出任巡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乾隆年间,官场中流传一种观点:于各省汉人官员而言,布政使与按察使职位,堪称仕途发展的上限。终其一生,若能官至从二品或正三品,便已达至晋升极限,实难再有更高进阶之可能。
【其二、皇帝熟悉且能力、品行俱佳者】
在清代京城的诸多衙署体系里,翰林院与詹事府位列清要之属。于翰林官员群体中,仅有少量人员会经选拔,充任日讲官之职,或径直入值南书房,从而担当起皇帝近身侍从、辅助理政的角色,类似现代意义上的贴身秘书。
此类官员,品级大多并非显赫,然凭借地缘之便,得以频繁觐见帝王。因长期接触,帝王对其才具与德行知之甚详。特别是清代帝王,素好擢拔青年才俊。故而,翰林官员若满足相关条件,晋升速率颇为可观。
依据既定程序,翰林官员于六部历经一段时期的实务历练后,即可获外放任职道府之职。随后,循规蹈矩地依次擢升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乃至总督。此晋升路径,从某种程度而言,类似当下领导秘书的职业发展轨迹,秘书若能妥善履行辅助职责,通常在职务晋升方面较为顺遂。
就咸丰朝以前各省督抚的任职条件而言,超九成汉族督抚并非经由基层逐级擢升。他们大多有于京师任职的履历,因获皇帝赏识,由京官外迁各省,初始任职便为知府或道员。
【其三、得到朝臣和各省督抚的举荐】
在封建王朝的用人机制方面,存在两种主要方式。其一,遵循吏部既定的人事流程,每当职位出现空缺,便从具备晋升或补缺资格的官员群体中,依据资历和排位进行选拔任用,此即所谓的论资排辈制度。其二,则是通过朝廷大员与地方督抚的举荐来确定人选,此类被举荐的职位通常至关重要,涵盖请旨缺以及替缺等特殊类别。
在封建统治架构中,各省督抚身为封疆大吏,深受皇帝倚重。当督抚向朝廷举荐其下属官员时,基于皇帝对督抚的高度信任,此类举荐大多能获皇帝认可并采纳。反之,若督抚对下属进行参劾,鉴于其在地方治理中的权威地位以及皇帝赋予的信赖,此类参劾往往也极易被皇帝采信,通常一参即准。
从本质而言,督抚乃朝廷于地方的权力代行者,被朝廷授予特定人事举荐之权。若督抚对下属的举荐未获皇帝首肯,这无疑表明皇帝对其信任已有所减损。
如前文所述,对于出身寒门的汉族地方官员而言,即便其在政务成绩方面卓有建树,且秉持高尚的道德操守与人格品行,晋升至巡抚这一职位的可能性依然微乎其微。原因在于,他们并不满足前两项任职所需的条件。在此情形下,获得上级官员举荐便成为其晋升的唯一可行路径。
以于成龙为例,其出身仅为副榜贡生,年逾不惑方获任罗城知县之职。诚然,于成龙在能力与操守方面皆有可圈可点之处。然而,若缺失广西巡抚金光祖这位上级官员的大力举荐,于成龙恐难有崭露头角之契机。
于成龙任职福建按察使期间,因康亲王杰书的举荐,仕途顺遂攀升至巅峰阶段。此后,他相继擢升至布政使、巡抚乃至总督之位,凭借卓著的为官操守,成为清代闻名遐迩的廉吏典范。
与之相类,清乾隆年间,身为著名封疆大吏的李世杰,早年仅是一介落魄生员。其后,他通过捐纳获任巡检一职。因自身才能出众,李世杰旋即获两江总督尹继善与江苏巡抚庄有恭的赏识。凭借这两位封疆大吏的大力举荐,李世杰实现身份转变,成功跻身督抚阶层。
显然,汉族地方官员若欲晋升至督抚层级,上述三个条件中至少需满足其一。若无其一,晋升之途几近于天方夜谭,哪怕仅谋求向上擢升一级,亦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