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三八节有感》,对女人结婚问题,值得当代女青年深思!

静心墨守 2025-04-07 05:14:32

“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地被提出呢?

翻到了丁玲这篇《三八节有感》,醍醐灌顶。

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但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她们不会是超时代的,不会是理想的,她们不是铁打的。她们抵抗不了社会一切的诱惑,和无声的压迫,她们每人都有一部血泪史,都有过崇高的感情,(不管是升起的或沉落的,不管有幸与不幸,不管仍在孤苦奋斗或卷入庸俗)。

——丁玲《三八节有感》

丁玲女士指出:如果一位女同志不结婚,就会受到责难,然而如果她真的结了婚,不是因为工作而忽视了家庭义务,就是耽于孩子和家庭的负担,没有起到一个新型社会主义公民应起的作用,结果都会受到批评!

丁玲不仅仅是一位战士,还是一位母亲,一位坚强、勇敢、充满爱的母亲。而后者,构成一个更加立体和充满人情味的丁玲。

五四时期“人”的觉醒,体现在个人主义层面,“个性解放”的对立面,是家族主义。新文化通过对家族制度的批判否定儒家传统,以此为突破口建构新的现代伦理与文化。因此在崇尚民主自由的时代,青年最直接的行为便是“离家出走”,无论是上学、恋爱,还是离婚,不少人都有与原生家庭分离甚至决裂的态势,尤其在婚姻自主一事上,自由恋爱(包括自由离婚)成为新青年挑战旧传统、建构新伦理的具体实践。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女学生,绝大部分与谢冰莹相似,以摆脱包办婚姻为初衷,尔后才在革命理论的熏染下,自觉将个人自由融入到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洪流中。

学者林贤志评价丁玲,说她是“一个具有巨大文学才能而为政治所吞噬的作家”。对此评价,我只同意一半。

丁玲一生自强、坚韧,一生追求她认为的上进,活得像扑火的飞蛾。她向往革命,向往激情和荣光,也因此变得无畏。你与其说她被吞噬,不如说她骨子里就向往燃烧。

这种生命力,不是谁人都能拥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