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死56万美国人!那个吃“人血馒头”的制药公司,想来中国捞金?

江卿曻啊 2024-12-10 09:22:39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危机持续肆虐,制药巨头却在其中发了大财,美国制药公司在过去20年间对阿片类药物的推广和销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是即使到了这样的地步,美国仍然在大力的宣传,甚至想要宣传进我国?而在我国一直都在严格管控,制药公司是在吃“人血馒头”吗?他们的野心还要伸向何方?

阿片类药物泛滥成灾

美国阿片类药物危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时医生开始大量开具阿片类止痛药的处方。

据CDC的数据,自1999年以来,阿片类药物过量已经导致了近50万美国人死亡,而在这场危机中,一些制药公司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制药巨头普渡制药旗下的奥西康定上市后,公司多次组织专家讲座和研讨会,宣传该药可以安全治疗慢性疼痛。

公司业务员拜访诊所,赠送奥西康定样品和小礼物,并宣称该药成瘾率不到1%,在这些积极推广下,止痛药的开具量迅猛增长。

1996到2002年间,奥西康定的销售额从4800万美元猛增到近10亿美元,普渡制药当年销售额占据美国止痛药市场的三分之一。

然而阿片类药物高度成瘾的本质很快显现,许多原本服用止痛药的慢性疼痛患者开始过量服用,甚至在药物缺乏时转向海洛因。

据NIDA统计,阿片类药物使用失调在2016年导致了超4.2万人死亡,其中,17000多例死亡和处方阿片类药物有关,将近20000例死亡涉及非法阿片类药物如海洛因。

2017年,阿片类药物致死人数又增至近4.8万,相当于平均每天130人丧生,这场危机甚至拉低了美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

在危机愈演愈烈的同时,一些制药公司却坐享其成,仅2007到2016年,几家主要的阿片类药物生产商就从这些药物中获利超过100亿美元。

奥西康定为普渡制药带来了350亿美元的销售额,创造了家族财富帝国,对于成千上万个破碎的家庭来说,代价是惨痛的。

一些州的法医都不堪重负,尸检和解剖设施不得不用货车临时存放尸体,有人形容阿片类药物正在摧毁美国的一代人。

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为应对这场危机花费巨额资金,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制药公司在这场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引人深思,他们积极推广高度成瘾性的药物,淡化风险,追逐利润,最终酿成了巨大的公共卫生灾难。

正如一些批评者指出,制药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制造了阿片类药物危机,他们虽然提供了缓解疼痛的手段,却引燃了另一场危机的导火索,这难道不是在吃“人血馒头”吗?

暴利驱使下的不择手段

在阿片类药物这个利润丰厚的市场,一些制药公司为了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甚至无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他们采取各种营销策略,试图扩大阿片类药物的销售,其中最常见的手法包括夸大药物疗效、淡化成瘾风险以及鼓励医生开具处方。

一些制药公司聘请“意见领袖”,在各种会议和研讨会上为其药物背书,他们赞助医学期刊发表支持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文章,影响医生的处方行为。

英西斯治疗公司甚至为开具处方最多的医生提供奖励,并为他们支付费用,要求他们当众宣传公司的阿片喷剂,公司销售代表还曾在医生开处方时唱歌跳舞助兴。

与此同时,一些公司淡化阿片类药物的成瘾风险,普渡制药公司多年来声称奥西康定的成瘾率不到1%,远低于实际水平。

公司代表告诉医生,只有已有药物滥用史的人才有可能成瘾,普通病人服用是安全的,但事实上,很多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最终也难逃上瘾的命运,

为进一步推动处方量,一些制药公司不惜玩弄统计数字,他们宣称慢性疼痛影响了1亿美国人,暗示阿片类药物市场潜力巨大。

这一估计很可能夸大了慢性疼痛的流行程度,但为扩大市场提供了依据,他们还资助制定医院疼痛管理标准和指南,将疼痛称为“第五生命体征”,以加大临床医生开具阿片止痛药的压力。

面对制药公司的高压营销,医疗机构和医生又是否有能力把关?在一些偏远地区,制药公司代表往往比医生更了解最新药品信息。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处方很容易被误导,更何况,医生也难逃制药公司利益输送的诱惑,一些收取了制药公司大笔费用的医生,成为开具阿片处方的"专家"。

在这些策略助推下,阿片类药物市场迅速膨胀,2012年,美国阿片类药物处方量达2.56亿,相当于平均每10个美国成年人就有一个处方。

与此同时,这些看似光鲜的营销手段背后,是触目惊心的代价,成千上万的家庭因阿片类药物而支离破碎,无数生命被过早夺走。

在利益驱使下,制药公司不择手段推广毒品一般的药物,把患者的健康置于何地?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制药公司在阿片危机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普渡制药公司2007年就曾因虚假营销而认罪,被罚6.34亿美元。

2019年,该公司再次就利用误导性信息推广阿片类镇痛药而与美国司法部达成新的和解。

而在今年2月,美国麦基森等主要药品批发商与多个州和地方政府达成了创纪录的260亿美元和解,以了结大量阿片类药物相关诉讼。

尽管支付了巨额罚款,但这些和解协议能弥补那些破碎家庭的创伤吗?更重要的是,当人性被利益遮蔽,医者仁心蜕变成唯利是图,后果将不堪设想。

中国市场“救命稻草” ?

当美国社会为这场阿片危机付出巨大代价之时,一些制药公司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药品消费大国,成为其重要目标,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药品市场总规模已达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化学药品市场高达8500亿元。

事实上,中国仿制药市场一直是跨国制药公司的必争之地,随着专利悬崖的临近和仿制药的冲击,一些外资药企在华面临增长放缓的压力。

与此同时,国内带量采购等新政频出,进一步压缩了跨国药企的利润空间,在内忧外患之下,一些公司将新药研发和市场拓展的重心转向中国。

阿片类药物能否成为其突围利器,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近年来,一些美国制药公司加大了在华推广阿片类药物的力度。

辉瑞集团在华成立了麻醉药物事业部,积极参与疼痛领域的学术推广,艾尔建制药也在中国市场重点推广其阿片类止痛贴片。

曾广受诟病的奥西康定也于2004年在华获批上市,有媒体披露,仅2017年,奥西康定在华销售额就达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30%。

跨国药企此番在华发力阿片类药物,与我国医疗用阿片类药物严重短缺的现状不无关系,相关统计显示,中国阿片类药物消费量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

在临终关怀等领域,止痛药物短缺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这一方面反映了医患对阿片类药物风险的担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市场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但中国能否成为制药公司转危为安的“救命稻草”,尚存疑问,首先中国对麻醉和精神类药品实行最严格管控,审批严苛,处方受限。

临床医生对开具阿片类药物普遍持谨慎态度,即便获批上市,其销售渠道和适应症也将受到严格限定。

中国医保药品目录对进口药品的覆盖有限,昂贵的进口阿片类药物难以纳入报销范围,这进一步限制了患者的可及性和负担能力。

此外仿制药的冲击也不容小觑,艾尔建的专利到期后,国内已有多家企业仿制上市,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进口药品的价格优势正逐渐削弱。

更重要的是,经历了阿片危机的惨痛教训,中国在药品市场准入和监管方面更加审慎,药品上市前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伦理审查,上市后的不良反应监测也更加全面和及时。

中国正在探索建立处方药品监控体系,加强医生处方行为的管理,这预示着跨国药企在华复制其行销手法将受到更多掣肘。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引进阿片类药物固然可以缓解临床用药短缺,但如何平衡可及性与安全性,避免重蹈覆辙,是监管部门需要审慎对待的问题。

毕竟任何药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跨国制药公司在阿片危机中的恶劣行径,更值得警惕。

对制药企业而言,诚信经营、守法合规是基本底线,欺骗医生和病人,以谋取利润,无异于饮鸩止渴,中国不应成为那些不负责任企业的“避风港”。

在全球药品市场日趋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审慎地对待药品安全与企业行为,一些制药公司一旦品尝到利润的甜头,就很难抵御诱惑。

唯有树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摒弃急功近利的冲动,在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上下功夫,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信任。

相关部门则应该发挥好“守门人”的作用,既鼓励新药创制,弥补临床空白,又要加强行业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把住药品安全和公众健康这一关。

结语

阿片类药物滥用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制药公司罔顾道德和社会责任。

我们必须警惕野心勃勃的制药公司将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变为发财的机会,只有加强立法监管,提高公众认识,才能避免悲剧重演,为健康守住底线。

参考文章

海外网2023年7月4日《美国“毒”病难除丨美国人使用了全球80%的阿片类药物》的报道

北京日报2024年6月2日《权力游戏成瘾?美国禁毒政策背后的黑暗真相》的报道

北青网2023年6月4日《“杀死”56万人的止痛药,为何仍在美国畅销?》的报道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0 阅读:0

江卿曻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