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祥:怀念铁骨铮铮、与日寇殊死搏斗的姚名达同学

论史近现代 2025-03-11 00:35:08

本文转自“汉语史与文献学微刊”公众号,原载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戴家祥文存》,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9年,第657-658页。旨在知识分享,如涉版权问题,联系小编删除。

姚名达,字达人,别号显微。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生于江西兴国。早年就读上海南洋公学、大同大学。192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受梁任公先生专业指导。翌年完成毕业论文《邵念鲁年谱》,继续留校深造。燕京大学聘请梁先生作专题讲座《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梁拿出三十元一月的酬金请他代写笔记,印发听讲同学,条理清楚,颇受听众好评。1931年被推荐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一·二八"战争爆发,商务印书馆被炸,编辑所停办,受暨南大学聘请为讲师。后又升任复旦大学教授。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曾赋诗云:“万里无垠一望平,漫天风雪赋南征。叹息匈奴犹未灭,书生亦当请长缨。”上海陷落,公共租界大流氓张啸林认贼作父,1940年纠集党羽于某大饭店,密谋投敌步调。姚名达与一群爱国志士潜入狙击,张帮团伙拔枪还击,受了轻伤。伤愈,受中正大学聘为教授。南昌沦落,学校在泰和办了一所分校,教育系教授清华大学校友罗容梓(伦)出任分校主任。1942年,日寇大举西侵,名达组织师生战地服务团,自任团长,深入前线慰问。不料某军阵地已经转移,率团在敌后一所破庙中驻足待旦,因而陷入敌军阵地。他号召团员:“此刻别无出路,只好一个拼他一个。”自己带头抱着一个日军头目,用牙齿咬断他的喉管致死,自己就被敌兵活活刺死。

全团男女同学二十几人,只剩两人活着回来,但也遍体鳞伤。事后,某军军部把姚名达的遗体从赣江运回泰和,军政各界及中正大学师生联合举哀,仪式极其静穆。年仅三十七。

所著书有《邵念鲁年谱》《朱笥河年谱》《刘宗周年谱》《历万榭年谱》《中国史学史》《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目录学年表》等。

姚名达早我一年考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后来南北分飞,晤面极少。1945年,该校教授孙正容兄带来罗容梓校友一封长信,及剪报一束,读后很受感动。可惜这些信件,在“文革”中被剿,亦不知其家属所在。匆匆写成,挂一漏万,徒臻内疚而已。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