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民张喜才:苦练书法50年,2018年抄完四大名著,被批无意义

鱼愉感情佘 2024-11-12 21:30:52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2018年的一条新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一位70岁的山西农民,用了8年时间抄写完四大名著,总计367万字!

这位老人就是张喜才。

当所有人都在"内卷"时,他却选择用最传统的方式来表达对文化的热爱。

有人说他是"活在上个世纪的执着者",有人却称他是"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然而面对这些议论,老人只是静静地守在自己那堆高达3米的手抄本前,露出淡淡的微笑。

这个价值几何?且听我给你细细道来。

2018年3月24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

当张喜才在四大名著最后一个字上落笔时,他浑浊的双眼不由湿润了。

这一刻他等了太久太久。

书房里152册手抄本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像一座用文字堆砌的小山。

这座"小山"有多高?足足3米多!这让我不禁感叹:这得是什么样的毅力啊!

仔细翻开这些手抄本,每一页都工整清秀,那是老人家沉淀了半个世纪的功力。

《西游记》25本,《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各50本,总计367万字。

老天爷!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人每天写一万字,连续写一年才能完成的量。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堪称"现象级"事件。

一时间这位古稀老人成了"网红",各路媒体纷纷前来采访。

然而褒贬声也随之而来。

有人惊叹:"这简直是现代愚公移山啊!"

也有人质疑:"在这个智能时代,何必做这种机械性的重复劳动?"

"这不就是无意义的内卷吗?"

"这么大年纪了何必呢?"

面对纷至沓来的议论,张喜才却表现得异常平静。

他只是静静地坐在那堆手抄本前,用沧桑的手轻轻抚摸着那一页页凝聚着心血的纸张。

在他眼中每一个字都像一个跨越时空的朋友,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孤独的日日夜夜。

这些声音又怎么可能撼动他内心那份沉甸甸的满足感呢?

很多人都在问张喜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书法如此痴迷的呢?

要说这段"书缘",还得从他当兵的时候说起。

那是50年前的事了,年轻的张喜才第一次在部队接触到毛笔。

那时候部队里正流行写大字报,年轻气盛的他总觉得自己的字写得不够好看。

于是趁着休息时间,他开始偷偷练习。

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一练就是半个世纪。

退伍后张喜才被分配到当地一家印染工厂工作。

整天和各种颜色打交道,倒是让他对笔墨有了新的感悟。

工作再忙他都雷打不动地挤出时间练字。

工友们都说他"魔怔"了,可他乐在其中。

《百家姓》、《千字文》写了一遍又一遍。

《曾国藩家书》更是被他抄了不知多少回。

每天早出晚归的他,总会在口袋里装几张纸,走到哪写到哪。

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字越写越有味道了。

2001年一个"疯狂"的想法突然冒了出来。

"要不要试试抄写四大名著?"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但他并没有贸然行动,而是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来思考这个决定。

每天晚上他都会拿出一本名著,一边读一边琢磨。

"这么多字得写到猴年马月?"

"这一辈子能写完吗?"

但是那颗种子早已在心里扎下了根。

两年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干了!

就像他常说的:"既然选择了,就别瞻前顾后。"

这份执着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老话:十年磨一剑,可他却整整磨了五十年。

2010年张喜才终于开始了他的"史诗级工程"。

从此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开启他的书法之旅。

上午四个小时下午四个小时,雷打不动的"双修"。

说实话对于一个花甲之年的老人来说,这简直就是"自虐式修行"。

每天弯着腰伏案工作,让他的脊椎开始不堪重负。

有时候写着写着,后背就像针扎一样疼。

但他总是咬牙坚持:"都这把年纪了,不写完怎么对得起自己?"

家人看着心疼常常劝他:"歇会儿吧,身体要紧啊!"

可倔强的老人总是摆摆手:"让我再写一会儿,就一会儿。"

这"一会儿"常常就是一整天。

为了让手抄本更完美,他把每个环节都变成了一种仪式。

裁纸要精准不差分毫。

写字要端正一丝不苟。

打孔要对齐不偏不倚。

穿线要细心不松不紧。

装订要工整不歪不斜。

常常为了一个字的笔画,他能反复琢磨半天。

有时写到入神连午饭都忘记吃。

家人端着饭菜来叫他,他还在那里嘀咕:"等我把这段写完。"

就这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

八年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但对于一个古稀老人来说,这八年就像是一场马拉松。

每一天都在挑战自己的极限,每一笔都在突破自己的瓶颈。

别人眼中的重复劳动,在他看来却是一种修行。

每一个字都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开出最美的花。

如今那152册手抄本已经成为张喜才家最珍贵的"传家宝"。

每当有人问起这些手抄本的价值,老人总是笑而不语。

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似乎一切都在追求效率和速度。

但张喜才却用他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慢工出细活"。

有人说他落伍了,跟不上时代了。

可我觉得正是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坚持,才更显珍贵。

在这个可以用手机轻松复制粘贴的时代。

在这个连写字都靠打字的时代。

在这个连静下心看书都困难的时代。

能有一个人愿意花八年时间,一笔一画地临摹经典。

这本身不就是一种难得的文化传承吗?

面对那些质疑的声音,老人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

"写得好不好无所谓,重要的是我觉得快乐。"

这份淡然这种洒脱,让人不禁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浮躁的社会里,张喜才就像一株遗世独立的翠竹。

不惧风雨不畏寒暑,只做自己认定的事。

也许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

会发现正是这些执着的"傻人"。

用他们的坚持为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留下了一抹沉甸甸的底色。

正如张喜才所说:"能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笔一画写下来,这就是最大的价值。"

这个七旬老人用他的方式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从来都不是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的。

真正的价值永远在于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执着。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11

鱼愉感情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