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困境:撤不撤藩都必须死,悔不听洪承畴之言,只能造反了

不够般配 2025-04-15 23:28:13

吴三桂当年因为放清军入关,在清廷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平西王。

但由于清廷给予吴三桂过多的自治权,让吴三桂的野心越来越大,康熙便提出了撤藩。这时候吴三桂也看出来了,撤藩只是幌子,康熙要的是他的命。

此时的吴三桂后悔没有听当年洪承畴对自己的劝告,导致如今自己只剩下造反一条路可走了。

洪承畴当年对吴三桂说了什么?

清朝建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一共设下了三名藩王,以守护大清边疆。其中对清廷功劳最大的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大清西南。

顺治十六年的时候,吴三桂奉清廷之命带军驻扎云南,或许是因为吴三桂当年放清军入关的原因,顺治帝对于吴三桂是百分百的相信。

在用人、行政、军事、财权这些事情上,全都不用过问朝廷,完全可以自己定夺。可吴三桂连养育自己的大明都能出卖,怎么可能会尽心尽力为满清做事。

毕竟在汉人的传统文化里华夷有别,所以对于吴三桂来说他是打从心底看不起这帮夷人,只不过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所以当他被派往云南后,出于清廷给予的极高自治权,吴三桂夷设立“云南援剿四镇”为借口,提拔了自己的各个亲信担任云南各镇的总兵官,把朝廷分给他的军队完全私有化。

可即便如此,顺治帝也从来没有对吴三桂有任何猜忌,这也是因为在吴三桂刚到云南的时候对不放过任何一支南明残余势力,做到了赶尽杀绝。

这也是吴三桂给顺治递上的“投名状”,事实也的确像吴三桂像的那样,因为他的一系列表现,获取了顺治帝对他的信任。

后来顺治帝去世后,年幼的康熙继位,此时的清廷的重心都在如何辅佐八岁的康熙,对象吴三桂这样的藩王也抽不出手来管理。

与此同时,吴三桂也没有闲着更是从云南直入缅甸俘获了南明的永历帝,杀之而后快。

经过这件事,清廷更是对吴三桂一百个放心了,不仅盛赞吴三桂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更是将其封为亲王,并接连将贵州、四川等地交予吴三桂管辖。

这极大增长了吴三桂的野心,甚至开始和蒙藏有了结交开始招兵买马,不夸张地说这时候的吴三桂在西南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小朝廷。对清廷的事务上也就走走流程而已。

直到14岁的康熙亲政后才开始意识到吴三桂的势力已经越来越大,再这么放任下去恐怕是养虎为患,于是康熙开始逐渐回收吴三桂的自治权,要他在一些重要的事务上,例如用人都要向朝廷进行上报,朝廷同意了才算数。

吴三桂也不傻,康熙的一系列行为他也看出来了康熙对自己的猜疑,于是在康熙六年五月的时候,吴三桂第一次将云贵两地的事宜上书给康熙。

这并非是吴三桂多么听话,而是他想要借此打消康熙对自己的猜忌,同时看看康熙现在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态度。

康熙虽然年纪小,但之前为了夺回权力没少和鳌拜斗智斗勇,吴三桂的这点小心思自然是瞒不过他。为了不打草惊蛇,康熙表现的很正常,甚至后来得知吴三桂生病后还提出了想要亲自到吴三桂府上去看望。

康熙明面上表现的对吴三桂十分关切,但从来就没有放弃先削藩再撤藩的想法。所以对吴三桂是明着一套暗着一套,私下分化吴三桂军队的势力,拉拢吴三桂的亲信。

再从内地以及八旗军中选择一部分到吴三桂的军队当中,起到监视吴三桂的作用。

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康熙也不演了,直接一声令下宣布撤藩,吴三桂知道凭借自己这些年背着朝廷干的那些勾当,就算自己顺从朝廷康熙也不会放过自己。

此时此刻,吴三桂最后悔的就是当年没听洪承畴的话。

早在吴三桂进入云南之前,洪承畴就告诉过他,大清毕竟是满人的天下对汉人一定会多加提防,所以便送给吴三桂一句话:

“若要安,切不可使云南太平无事,永历若在,康熙断不敢撤藩。”

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洪承畴的意思就是让吴三桂要想在云南安生,就不能让云南的事端结束,尤其是永历帝,只要云南一直有动乱,清廷就不会动吴三桂。

但奈何吴三桂是个急性子,为了给清廷递交“投名状”早就把云南打扫的一干二净,抓到永历帝的第一时间就把他给杀了。

眼下留给吴三桂的只有造反一条路了,于是在联合另外两名藩王耿精忠、尚可喜后三人于1673年发起三藩之乱。

但毕竟胳膊弄不过大腿,在康熙的巧用计谋下成功策反了耿精忠尚可喜,联合起来对吴三桂进行孤立,导致吴三桂在战场上屡战屡败节节失利,最终郁郁寡欢身亡。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