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各类新兴的音频品牌纷纷进入大耳领域,还有不少过往着重研发耳塞、前端的品牌也加入了大耳阵营。一时间,从千元价位到万元价位,各式新款大耳产品层出不穷,飞傲FT3/FT5、达音科“岚”、水月雨Para……看得烧友们是眼花缭乱。而传统的大耳品牌,如森海塞尔、拜雅、铁三角等等,也依旧在大部分烧友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各类型号,不少烧友都犯了选择困难症:新兴品牌的大耳几乎都是配置拉满,技术也不可小觑;传统品牌有大量的前人经验可以借鉴,踩坑几率较低。对于新入坑的玩家来说,怎么选择,怎么搭配才能获得最佳的“声价比”呢?为了解答烧友们的疑惑,12月1日晚上7点,在第七届“云上巡赏”直播栏目中,资深媒体梼昧狂客、品牌方代表乂度韦工、铁三角民用产品部市场推广经理王浩林,以及资深烧友后浪作为特邀嘉宾,结合了自身的发烧经历和研发经验,就这些尖锐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如果你想回顾嘉宾们在直播间的风采,请点击视频:
视频加载中...一、新款大耳有哪些值得玩的型号?在之前的几期节目里,不少嘉宾都分享了自己心目中念念不忘的大耳型号。其中,HD 600、DT 880这些经典大耳都被大家反复提及,几乎是公认的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玩家的里程碑之作。而在这期节目里,我们将目光放到了近几年推出的新型号上,为那些想要尝鲜的烧友提供了参考。
梼昧狂客和王浩林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同一款耳机——STAX的SR-X9000,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款产品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梼昧狂客认为SR-X9000不但在音色、解析力和规模感等各个方面都比STAX的上一代产品有明显的提升,而且也不像过往的静电系统那么娇气,在实用性上也提升了一个度。在他看来,静电耳机的纯净音色和超高解析是难以替代的,但同时他也遗憾于市面上可选的静电系统确实是过于稀少。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静电耳机只能用特定的静电耳放来驱动,而静电耳放没法做到“一机多用”,只能搭建一套独立的系统,因此显得“声价比”不够高。此外,静电耳放本身的价格较高,这也大大提升了静电系统的门槛,导致这个品类一直以来都比较小众。
对于这个问题,作为前端研发人员的韦工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表示静电耳放的用料是相当考究的,对于工艺的要求也比较高,再加上静电这个品类本身非常小众,这就让静电耳放的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因此对于研发人员来说,去开发专门的静电产品需要不小的决心,往往还得付出很大的代价。
而来自铁三角的王浩林作为STAX的“同行”,对于SR-X9000的评价更是多了几分敬佩。他表示,开发这种昂贵且具有极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往往是不计成本的。因为这类产品的受众很窄,销量不高,而开发的难度却是相当大。去做这类产品,几乎是与这个处处向“钱”看的商业社会背道而驰,因此也只有实力雄厚的大品牌和“匠人”们愿意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开发。他表示,自己作为业内人士也时常会接触到STAX的研发人员。尽管在不少消费者眼里,STAX这个品牌的产品更新频率极慢,表现得相当“佛系”。但实际上这也是因为他们对于推出新品的态度是相当谨慎的,如果新品比起上一代产品没有比较明显的提升,那就不妨再“磨一磨”。所以SR-X9000虽然有些姗姗来迟,却能赢得各方的认可。
而作为资深玩家的后浪也兴致勃勃地推荐了几款自己比较心仪的新品。其中水月雨的VENUS/启明星就是他近期非常喜欢的一款头戴耳机。一方面是因为耳机本身的调音鲜活、明亮且通透,素质在同价位也比较出彩,非常符合他的个人口味;另一方面,水月雨作为一个风格较为年轻化的品牌,对于产品外观的设计会更加注重时尚感的呈现,让耳机不但是一款用品,也能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这也是许多年轻人对这个品牌爱不释手的原因之一。此外,他还提到自己另一款较为常用的平板大耳就是HIFIMAN的HE1000se。目前市面上的高端平板耳机大都有着相当高的驱动门槛,不光无法用便携设备驱动,甚至中低端台机驱动起来也是相当吃力。而HE1000se是少有的灵敏度较高,使用便携设备也能推出不错的框架和音色的旗舰级平板大耳,玩起来很是省心。
二、新兴大耳品牌如何弯道超车?对于这次的主题,很多新入坑的玩家都对于大耳的选购问题提出了疑问:那些被尊为“上古神器”的经典大耳,如今还有玩的必要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新品牌,又是否靠谱呢?对于这些问题,嘉宾们也提供了自己的建议。
后浪表示,自己在选购大耳的时候,已经习惯于先听后买,用耳朵去判断声音表现,用手和眼睛去感受产品的外观和做工。因此,一款产品是否能吸引他已经不取决于品牌知名度,而是声音表现和外观工艺是否契合他的个人需求。但后浪认为,对于刚入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听音观和判断力的烧友来说,选择已经被普遍认可的大品牌肯定是最靠谱的玩法。而作为研发人员的韦工也表示,他们在为自己的设备调试声音的时候,同样会倾向于选择市面上保有量较大,认可度较高的经典型号,像HD 600、HD 650、K701都是他们会经常用到的搭配型号。只有将这些经典产品驱动出较为理想的效果,才能称得上是比较优秀的前端。
那么,对于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知名度和口碑的新品牌来说,是否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呢?梼昧狂客认为,新品牌其实没有必要将经典大牌视为不可逾越的高山。实际上,这数十年来耳机产品的基础技术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整体的发展速度是较为缓慢的。新兴品牌如果能将现有技术发挥出更高的水平,并用心打磨细节,找到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未必就会比传统品牌差。而且,对于已经“功成名就”的传统品牌来说,消费者的固有印象和过往的评价虽然是他们的动力和后盾,同时也会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偶像包袱”。而新品牌并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可以在产品的研发方向上更加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不用被“品牌风格”所束缚。只要在声音风格、硬素质、工艺和外观设计上能够契合消费者的喜好,自然就会逐渐获得用户的认可。
比如,当年在HiFi圈横空出世的“乌托邦”,其实相比森海塞尔、拜雅等品牌而言也算是大耳领域的“新人”,但却能凭借音色独特的铍振膜配置和强大的素质底子征服了一众老烧。此外,现在便携设备已经逐渐成为年轻用户的主流需求,因此很多新推出的大耳都倾向于将灵敏度做得比较高,驱动门槛尽量降低,让玩家能够拥有随时随地使用大耳听音乐的便捷性。
韦工也表示,现在的大耳,玩法已经和多年前大不相同。大约在十几年前,像HD 600、DT 880这类经典大耳虽然本身的价格不算高,但要入门却是相当困难,因为它们对于器材的驱动力、控制力和硬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当年的大部分器材,尤其是随身产品是难以满足的。但现在的大耳已经将驱动门槛越做越低,同时前端品牌们也将产品的推力越做越大,哪怕是小尾巴这类看着相当不起眼的“微型”前端,有时候也能将头戴耳机推出不错的框架了。易驱动,随时可欣赏音乐,这其实就是新兴品牌的大耳们“后来居上”的契机之一。
三、产品研发的过程都有哪些“秘密”?在上一个讨论环节,当梼昧狂客提及传统大厂的“偶像包袱”时,王浩林表示深有同感。作为已经有悠久历史和鲜明品牌形象的“大厂代表”之一,铁三角的研发人员们就时常面临“迎合市场”和“发扬风格”的两难选择。他认为,从长远来看,市场的喜好是随时变化的,而品牌的风格却是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所以,如果一个品牌常年追着市场的需求去开发产品,那就很容易失去自己的灵魂和个性,适当的坚持和执着还是很有必要的。
而对于产品线较为丰富的铁三角来说,比较折中的选择就是根据产品的定位来决定研发方向。比较大众化、消费级的产品,对于市场需求的敏感度较高,就需要调查清楚用户当下的喜好,根据用户的反馈来打造和优化。而定位较高,面向高端玩家的HiFi产品,则需要给予工程师们更大的发挥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打造具有品牌特色和创造力的产品。
而同样作为品牌代表的韦工则表示,他们在每一款产品最初的研发阶段,就已经确定好了它的售价、产品的基本形态以及所要面向的用户类型,在确定了这些基本要素之后,再去寻找合适的元器件,并进行对应的电路设计。比如Link系列的小尾巴从一开始就是要做成“小体积大推力”的产品,面向的就是那些想要用小尾巴驱动较为难推的耳机的用户,所以这款产品在整个研发过程中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推力和控制力上。
在直播过程中,有烧友问到,在前端研发过程中,尝试搭配不同耳机时,要如何判断耳机有没有“推好”?韦工表示他们在匹配不同的耳机时,会通过多次的试验,进行数据和听感上的反复对比,从而最终确认最适合这款耳机的驱动方式。这个过程并没有捷径可走,靠的是对元器件的不断更换、调试,以及研发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力。
“大神”们的意见固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烧友们对于这些问题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在本次直播之前,我们就上面的讨论主题对烧友们进行了随机采访,如果你想回顾本次直播中烧友拦访的内容,请点击:
视频加载中...本期云上巡赏的回顾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你想要和嘉宾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可以在各个平台给他们留言:
乂度韦工
新浪微博:@乂度科技
梼昧狂客
新浪微博:@梼昧狂客
哔哩哔哩:炎栊轩主梼昧狂客
https://space.bilibili.com/105156230
云上巡赏直播栏目会定期与大家见面,如果你有感兴趣的话题想要听到大神的解答,请在这篇文章的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说出你的愿望,说不定下一期的主题就是你的菜!我们会继续聚焦圈内热点话题,为大家带来更加有趣又硬核的直播内容。